2015-08-25 21:03:25
来 源
中存储
综合
此次调研主要针对白领人士,共收集2896 份有效问卷。白领人士通常被定义为有较高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的人士,是通常指在办公室工作的非体力劳动者,是一个与蓝领工人相对应的群体。

前言

研究背景

在中国经济增速整体放缓,中国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们愈发关注该过程对微观经济层面的影响,尤其是个人收入方面的影响。职场人士作为目前居民收入创收的主要群体,其对未来收入的信心推动消费升级,支持众多消费业及投资行业成长的重要因素。

2014 年12 月,FT 中文网针对网站读者进行了白领收入增长信心度的相关调查研究。此次调研主要针对白领人士,共收集2896 份有效问卷。白领人士通常被定义为有较高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的人士,是通常指在办公室工作的非体力劳动者,是一个与蓝领工人相对应的群体。

收入信心指数计算方法

分别计算认为未来12 个月收入“增长”与“基本不变”的居民占比,再分别赋予权重100 和50 后求和得出。指数取值范围在0 ~ 100 之间。指数在50 以上,反映该项指标处于向好或扩张状态;低于50, 反映该项指标处于变差或收缩状态;等于50 表示该指标与上季持平。

本算法与中国人民银行50 城市居民未来一季度收入信心指数计算方法一致。但在具体细节上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差异:

在测量的时间区间上,中国人民银行居民收入信心指数为季度数据,是对未来1 个季度收入增长的信心测量,而本报告为未来1 年收入增长信心的测量;

在被访人群上,中国人民银行居民收入信心指数针对50 城市普通民众进行调研,而本报告仅针对职场白领人士进行调研。

在具体测试题目上,中国人民银行居民收入信心指数问卷直接询问收入增长,不变或减少,但本报告调研问卷进行了更细致的询问,询问了被访者收入增长或减少的具体幅度。

被访人士背景及群构成

本次调研被访者以男性为主,其中,男性占84%, 女性占16%。

年龄分布:

30 岁及以下的职场新生代占总样本的30%,31-40 岁的职场中坚人士占到总样本的三分之一,而年龄在40 岁以上的职场领袖则占总样本的37%,略高于其他两个年龄段。

286286028

城市分布:

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样本占到总样本的35%,其次是各省会城市及经济发达市构成的二线城市,占总样本的33%, 其他为三线城市及以下地区的样本,占总样本的32%。

285285028

地区分布:

参考各地区人口占比情况,华东六省一市的样本在总样本中占到37%,是比例最大的。其次是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和华中地区,分别占总样本21%、16% 和9%。西南、东北和西北地区的样本占比相对较少(4%-8%)。

284284028

受教育程度:

受访人士整体受教育水平较高。其中,本科学历者是主体,占到总样本的一半,其次是硕士及MBA/EMA 学位持有者,比例为25%。本科学历者占17%,另有4% 为博士学位持有者。

289289028

工作类型:

全职雇佣工作者占到82%,是被访者中的主体。自己开公司和自由职业者分别占11% 和7%。

288288028

公司职位:

公司职位在总监及以上,包括C级别管理者的高级管理人员占总样本的22%,经理级中层管理者占到33%,技术专家、行业专家等专业技术人士占23%,其他22% 的被访者为普通员工。

290290029

个人收入水平:

个人月收入在15000 元人民币以上, 在8000-15000 元人民币以及个人月收入在8000 元以下的被访者分别约占三分之一。

295295029

主要研究发现

发现一:职场白领收入信心指数整体处于高位。

2015 年,中国白领人士的收入信心指数为77.5,处于较高水平。

目前我们还没有基期数据进行对比以观察变化,但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综合判定白领人士目前的收入信心指数所处的水平。

首先,从以下具体数据分布可以看到,在未来12 个月,33% 的受访者认为其工资水平保持不变,62% 的被访者表示工资将有所上涨,其中,37% 的被访者表示收入增幅在15% 以内,而有35% 的被访者表示收入增幅超过15%。收入出现下降的占5%。

291291029

其次,中国人民银行2015 年Q1 发布50 城市居民未来一季度收入信心指数为51.4。该指数的预测周期虽然与本报告不同,但与本报告指数计算方法一致,且代表了普通百姓对未来收入增长的信心。该数据也可作为参考,以判定白领人士的收入信心指数所处的相对水平。

发现二:女性面临职场天花板?难说!

从工作类型来看,男性在工作选择上更具冒险精神和开拓性,他们比女性更多地从事创业、经商以及自由职业。

292292029

同时,我们发现,男性有更多成长为企业主或公司总裁、总经理等高级别管理者,这个比例是女性的2 倍。女性在成长为公司的总裁/ 总经理等C 级别高级管理人士上更具挑战性。但在总监、经理等中高级别职位和专业技术人员上,男性和女性的比例是接近的。对于女性来说,成长为总监、经理等中高级别管理者或专业技术人士相对于成长为C 级别高级管理人士更为普遍和容易。在普通职位上,女性的比例也相对男性更高。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确实发现女性有更少比例能够晋升到C 级别及以上的高级管理职位,但该性别差异现象背后可能存在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从职位分布上的差别,不能直接获得结论女性因职场性别歧视而面临职场天花板的结论。

293293029

在收入方面,女性的收入水平分化要大于男性。与职业分布相对应,更多女性的个人月收入在1 万元以下。而男性收入优势更多集中在1 万元-10 万元之间,而在10 万元以上这个收入水平上,男女差别不大。有一批杰出的女性,在超高收入这个收入水平上与男性并驾齐驱。

294294029

在收入信心上,我们看到,女性的信心指数是要高于男性的。女性对未来收入的增长相对更有信心。

296296029

发现三:收入增长,年轻人更有信心!

我们看到,年龄越年轻,对2015 年的收入增长就越有信心,而年龄越大,收入的稳定性越来越强。从具体指数上来看,不同年龄段受访者之间的差距是相当大的。

297297029

发现四:想高收入?大城市机会更多!

从不同城市级别来看,高级别城市的受访者的收入增长信心指数明显更高,尤其是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2015 年收入增长15% 以内是一个更为普遍的情况。一线城市虽然由于人口集聚导致各种问题,但在收入增长的潜力上还是更具有吸引力。

300300030

发现五:区域差距仍在,东北告急!

从不同地区来看,广东、广西等华南地区的收入信心指数最高,其次是华东和华中地区。东北地区的信心指数最低,且与表现最高的华南/ 华中地区差距明显。在产业转型压力下,东北地区的GDP 增速在所有地区中是最低的,东北经济和白领收入面临相当的压力。而对于西北地区,地区GDP 发展速度虽然处于高位,但目前来看,GDP 增速对白领人士的收入增长助力相对较弱,西北地区的白领人士收入信心仍处于全国低位。

299299029

注:各地区包括的省份: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

华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福建、江西、安徽;

华南:广东、广西、海南;

华中:湖北、湖南、河南;

西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

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

西北:陕西、新疆、甘肃、宁夏、青海。

发现六:书中自有黄金屋!

在当前学历不断贬值,大学毕业生就业择业愈发苦难的当下,接受高等教育是否对提高收入仍具有意义?受教育程度对收入的影响到底如何?答案是:读书对收入水平和择业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高学历者更容易进入政府事业单位就业。是在企业就业还是在政府事业单位就业可能涉及个人的偏好和选择。但从进入门槛来看,高学历者有更多进入政府事业单位的机会。从调查数据来看,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及以上学历者在政府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逐渐递增,其中,博士及以上学历者在政府事业单位中就业的达到48%。

其次,高学历者在收入水平上也更具优势。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及以上学历者的收入水平是逐渐递升的,虽然博士及以上学历者有更多在政府事业单位就业,但其收入在15000 元以上的比例仍高于硕士学历持有者。

再次,对于MBA/IMBA/EMBA 教育,我们也可以看到其价值。持有MBA 等学位的人士更多处于企业高层或私企业主,是私企业主中主要的高学历人士。此外,持有MBA 等学位的人士的收入水平在所有人中也是最高的。

298298029

在收入信心方面,本科学历持有者的收入增长信心最强,其次是硕士学历持有者。本科学历的收入水平虽然处于总体中下游,但他们的信心是最强的。由此看来,拿到一个本科学历以获得收入增长潜力还是有必要的。

303303030

发现七:中间阶层对收入增长更具信心。

与政府事业单位的工资薪金政策相对应,政府事业单位从业人士的工资稳定性最高,同时,他们的收入增长信心相对更低。

企业从业人士中,私企业主的收入增长信心最强,高于其他各级别的企业受雇者,且其预期增长幅度更为领先。

企业雇员中,收入信心按职位高低呈现倒U 字形结构。总监、经理等企业中高层高级管理人士的收入增长信心最强,其次是企业高级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普通职员等。而如果从职业发展的阶段来看,收入增长呈现出S 型发展趋势,即在职业发展早期和晚期,收入增长缓慢。而在职业发展中期,收入增长则更为迅速和普遍,整个职业发展过程的收入增长呈现慢- 快- 慢的变化过程。

301301030

与中高层管理人士的收入信心更强相一致,从不同收入水平来看,月收入在8000- 15000 元的中等收入白领人士的收入信心相对更高,收入信心按收入水平高低亦呈现倒U 字形结构。

302302030

作者,阴东山:FT 中文网研究经理。张佳文:FT 中文网研究员。

FT研究院

摘自:http://www.ftchinese.com/m/marketing/intelligence.html

声明: 此文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须要保留原文链接;版权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