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2 15:37:39
来 源
中存储网
Docker
EasyStack 在德国柏林举行的CloudNativeCon + KubeCon容器大会上正式发布了基于Kubernetes技术的容器集群产品SContainer。

“EasyStack从一开始就没把公司定义于只做OpenStack的公司”,在近日和陈喜伦的一次会面中,这位EasyStack的创始人如是说。

就在几天前,北京时间3月29日17点,EasyStack 在德国柏林举行的CloudNativeCon + KubeCon容器大会上正式发布了基于Kubernetes技术的容器集群产品SContainer。

发布的结果是,EasyStack同红帽、Mirantis一道成为全球三大同时具备OpenStack和Kubernetes 产品的专业开源企业,同时成为中国首个OpenStack + Kubernetes专业开源企业。

同时,EasyStack在Kubernetes 社区核心代码贡献全球排行榜、以及OpenStack 最新版本 Ocata 核心代码贡献全球排行榜中双双杀入TOP10,而另外一家具此实力的中国企业是华为。

在前几次造访EasyStack办公室的时候,陈喜伦曾不止一次的强调EasyStack的战略目标:“要做以开源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基础软件世界级公司”。ESContainer的发布,无疑让EasyStack向着这个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1+1要大于2

近两年,“容器”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在2016年,容器技术迅速进入企业主流应用, 呈现爆发式增长。据Gartner预测,到2018年,将会有超过50%的新应用部署到容器中。

Kubernetes(K8S)是Google开源的容器集群管理系统,能够提供应用部署、维护、扩展机制等功能,利用Kubernetes能方便地管理跨机器运行容器化的应用。

云管理服务商RightScale所发布的《2017年云计算行业现状》报告显示,IT人员使用的所有DevOps工具当中,Docker占据市场35%的份额,K8S的份额约有Docker的一半。但RightScale指出,相比其他容器编排工具,K8S显示出来的同比增长势头最为强劲。

据 GitHub 跟踪统计,K8S代码贡献数量超过 Mesos 三倍以上;另一方面,在 GitHub Star 的热度对比图中,K8S也远超 Swarm。

——当前K8S已被公认为是构建新型容器集群基础设施的标准,对于EasyStack来说,选在这个时间点入局,可谓是时机成熟。

实际上,EasyStack很早之前就在审视和研究K8S技术,是容器技术最早的尝鲜者之一,但当时的技术和市场并不成熟。

“2015和2016年,客户、技术合作伙伴、生态厂商在时间点上还未达到共识”,在EasyStack联合创始人兼CTO刘国辉看来,当时云基础架构还未普及,即便是EasyStack希望客户能接受更高层次的东西,但是一下跨过几个环节是不现实的。

刘国辉介绍说,当时容器厂商可以分为两个阵营,其一是站在应用的角度去看待容器和容器集群,其二是从基础架构的角度出发,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导致容器技术落地的效果并不好。

“打个比方,如果只是从PaaS、微服务等应用层面上去看容器和容器集群,会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包括网络、存储、资源池、弹性、自服务、容灾等等。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容器就是个空中楼阁,它只是解决了应用封装的问题,没有能解决整个IT基础设施一体化等问题。”

所以,刘国辉认为,要做好容器技术需要具备几个前提,要解决存储一体化、多租户、虚实结合等诸多问题,才有可能将容器集群的能力发挥出来。

除了对于容器技术的深刻认知,EasyStack在容器技术上其实已经有了实践经验。

在2016年的两个关键大型客户项目中,EasyStack就已经应用了容器技术。其中,EasyStack为某运营商的云环境中应用了容器技术,还为某电力企业提供了OpenStack云平台和容器部署管控平台。

“针对Kubernetes,我们的战略是OpenStack + Kubernetes,1+1>2”,陈喜伦说,EasyStack推出任何一款产品都不是凭空而来,其一是出于技术和战略的前瞻性;其二是从客户的实践和需求中来,“在合适的时间推出合适的产品”。

而对于K8S的未来战略,EasyStack还将以开源为核心,以社区的方式、紧随国际社区战略来推出产品;陈喜伦表示,EasyStack已经相继加入了CNCF和OCI两大联盟,对于K8S将采取长期的战略性投入,持续社区贡献。

1+1如何才能大于2?

至于如何让OpenStack + Kubernetes实现“1+1>2”的效果,刘国辉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

“早期的安卓手机用户体验并不是那么好,为什么?当时普遍的做法是将安卓系统加上厂商的应用放到硬件上,其实如果厂商能将核心和应用合二为一,用户体验就不同了”。

同理,OpenStack + K8S要实现“1+1>2”的效果,赋予客户更好的体验,也需要进行深度的融合。但这种融合并不是简单的“打包”或者“封装”,而是要在用户、持久卷、网络、编排等各个层面上实现深度的融合。

据刘国辉介绍,K8S最早的用法是直接部署在裸金属服务器或者虚拟机中,这是一种实验性的做法;之后是将K8S放在OpenStack等组件或平台上面,通过这个平台来提供K8S的能力;而当前EasyStack的做法,是让K8S和OpenStack实现一种“平行”的关系,而并非是建立在OpenStack之上,同时打破K8S和OpenStack的“边界”,让两者融合的更好,让用户体验边界更无缝。

具体到产品上,EasyStack原有面向企业级客户的OpenStack发行版ESCloud ,专注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管理;新发布的基于K8S技术的容器集群产品 ESContainer则是面向企业级容器化应用的管理和编排场景,产品提供包括自动化部署、强化的管理界面、应用商店,多级监控、支持虚拟机、可视化编排、物理机资源池的混合部署。

对于EasyStack来说,OpenStack和K8S的深度融合,也就是将ESCloud 和ESContainer深度融合,让企业客户可以无缝的可视化使用 ESCloud IaaS 提供的计算、网络和存储资源以及丰富的软件基础设施。

刘国辉介绍说,企业客户并不喜欢多套基础架构,ESCloud + ESContainer构成了一个包括Docker、OpenStack、Kubernetes在内的一体化架构,将容器、虚拟机、物理机负载统一化,以满足企业多种应用形态。“容器和云完全结合在一起了,API完全打通”。

对于OpenStack和K8S的深度融合,陈喜伦表示,OpenStack基金会给EasyStack的定义是“one platform for next generation”,这也是EasyStack的一个核心战略。“这不是我们一定要去做的,是我们本身就应该去提供一个整体的平台给客户的方案。”

除了“融合”,EasyStack让OpenStack和K8S能够实现1+1大于2效果的另一个核心战略是坚持开源。有别于红帽的纯订阅式商业模式,EasyStack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产品化的路线。陈喜伦强调,不管是“订阅式”,还是“产品化”,在开源路线上实际都是一样的。

“EasyStack是一家以开源为核心的产品化公司,我们是借助开源的核心技术,广建开源生态,实现万物生长”,陈喜伦说,EasyStack并不会什么都做,即便是现在选择了K8S作为容器技术的路线,但对于Docker、Mesos 、Swarm也会积极拥抱,而不会将客户绑定。

今年初,EasyStack斩获5000万美金C轮融资,这家成立仅两年多的开源创业公司也已经在中国乃至全球OpenStack领域名声鹊起。此次发力容器技术,能够让EasyStack进一步扩大开源云计算的版图。

在OpenStack和K8S之后,陈喜伦并没有明确指出下一个发力的目标,而是做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回答:“春江水暖鸭先知”。

陈喜伦的解释是,只要持续的在基础软件领域、在开源社区进行投入,就自然能够尽早的发现下一个的变化;EasyStack的下一步,也将是随着产业的变化而变化。

声明: 此文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须要保留原文链接;版权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