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5G技术应用快速发展的一年,5G手机、5G用户数量大幅增加,随着5nm芯片的发布,5G手机之争逐渐成为芯片之争,那么究竟现有市面上的手机谁家通信性能最好?芯片与手机的好坏关系有多大?哪些5G手机更推荐被选择呢?
中国移动终端实验室对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11月30日期间上市的13个品牌共88款5G手机的通信表现进行了排名,通过罗列出不同价位段排名前三的终端,并对其5G芯片的通信特点进行分析,综合整体测试结果给出了指导性建议。
5G通信指数评测主要聚焦数据传输性能、通话性能、关键通信功能、功耗性能四大维度进行展开,从第一期到第三期,参评的5G终端数传性能表现平稳,通话性能提升迅速,终端逐渐支持更多速率增强特性和更广泛的漫游能力,关键能力得分逐期上升,并且终端和芯片功耗优化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综合2020年三期88款5G手机的通信指数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到得分最高的手机有四款,分别是荣耀30、荣耀V30Pro、华为Mate40Pro和华为Nova7Pro,得分91分,最低分是三星A71,5G手机通信指数为71分。在5G通信指数的总排名中可以看到,华为系10款手机评分整体居高,集中排在前18名,并且占据第一名的核心位置,在5G手机评分中拔获头彩。
华为麒麟系列5G通信指数表现最佳
中国移动对参评终端中使用的芯片进行了分类,主要有华为麒麟系列、高通骁龙系列、联发科天玑系列。详细来讲,参评终端中采用的华为芯片主要有麒麟9000、麒麟990、麒麟990+巴龙5000、麒麟985和麒麟820五款,搭载华为麒麟芯片的5G手机通信指数表现持续领先,均分最高为87分,并且尤其在数据传输性能方面领先。
参评终端采用的高通芯片主要高通865+X55、高通7250、高通6350和高通X55,搭载高通芯片的终端款型占比超过一半,但是不同终端的通信性能表现差异较大,中国移动建议芯片和终端进一步加强协同。
参评终端采用的联发科芯片有天玑1000+、天玑1000L、天玑820、天玑800U、天玑800、天玑720,整体联发科芯片在5G功耗方面表现优秀,搭载联发科技芯片的终端功耗排名均处于前30%。
华为麒麟系列整体表现最佳,高通骁龙系列终端款型多但表现差异较大,联发科天玑系列在功耗方面表现优秀,三个系列的芯片各有特色,用户在选择终端款型时可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毕竟买手机时选择一款合适的芯片,在后续的实际使用中也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5G手机通信指数排名第一意想不到
除了对5G手机的通信指数进行总排名外,中国移动还针对性地对不同价位段的前三名进行了整理,据显示,4000元以上的5G手机得分第一名是华为Mate40Pro,高达91分,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是89分的华为P40Pro和华为P40Pro+。3000元-4000元价位段中,荣耀V30Pro、华为nova7Pro、荣耀30Pro占据前三名。在2000元-3000元之间,荣耀30、华为nova7和华为畅享20Plus名列前茅,令人惊讶的是荣耀30在整体5G手机的通信指数中得分最高。2000元以下则是RedmiK30至尊版、Redmi10X和华为畅享20Pro得分最高。
整体来看,在四个价位段的12款手机中,华为7款手机在列,荣耀3款、小米2款,华为5G手机遥遥领先。
5G通信指数中华为斩获佳绩,5G终端中搭载的华为麒麟芯片亦表现最佳,用户可根据中国移动的专业评测结果选择真正适合自身的那款5G手机。中国移动此次做出的评测不仅可以保障用户获得更好的5G体验,同时还能够提出针对性建议,推动5GSA商用服务及业务快速发展,助力产业联合推动更多关键场景质量提升。
在宏观、行业、用户层面的共同促进下,网络、内容应用、终端各环节的协同配合下,5G手机普及进入快车道。
Realme V3手机采用6.5英寸水滴屏,分辨率为1600×720,搭载联发科天玑720,最高配8GB内存+128GB存储。
随着越来越多的5G手机推出,售价覆盖更多价格区间,用户选择也越来越多,下半年5G手机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爆发。
小米10已经成为《花木兰》电影的独家5G手机合作伙伴,并以小米10的“国风雅灰”配色,致敬中国审美情怀,致敬中国传奇色彩!
从整个网络部署的情况来看,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接近20万个基站面建成,这是非常快的速度 ,OPPO副总裁、研究院院长刘畅认为,在中国市场,5G一定是走在全球最领先的位置上,这说明我国在网络建设上面付出了投入,而且也取得了很明显的数据呈现。如...
“我来见您啦!”一年后,火爆全网的方舱考研女孩再续前缘。
3月31日世界备份日来临之际,备份是前提,恢复是目的,经得起考验的产品才是网络安全的保护盾!
随着网络威胁、恶意软件等的演化,网络安全防护方案也须更新迭代。
数腾科技一位祝姓销售经理向记者表示,他们有自己特殊渠道去拿取一些数据。其中最为主要的渠道就是通过第三方SDK获取数据。
工业机器人的总体成本中,核心零部件的比例接近于70%,其中减速器占据最大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