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08 00:00:00
来 源
中国上海
机器人
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筹)由上海交通大学、临港集团和临港管委会联合发起,将在临港科技城园区打造具有国内影响和国际知名度的智能制造前沿关键基础平台,建设集技术研发、成果转移孵化、国际国内多层次人才集聚、研究环境先进的国际一流的创新研究机构。上海

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筹)由上海交通大学、临港集团和临港管委会联合发起,将在临港科技城园区打造具有国内影响和国际知名度的智能制造前沿关键基础平台,建设集技术研发、成果转移孵化、国际国内多层次人才集聚、研究环境先进的国际一流的创新研究机构。上海交大将以研究设备设施、教授团队人员、技术成果投入;临港则提供研发与办公环境、实验室、政策扶持和经费支持等。项目一期规划总面积约7,200平米,将建设智能机器人、智能传感与物联、智能生产系统等9个研究所。

智能产品设计与材料制备研究所。智能产品设计与材料制备研究所主要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计算机及信息科学、金属材料加工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年来研究所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面上项目、973计划、863计划重点、上海市重大/重点基础研究、国际合作等课题60多项;发表论文400多篇,SCI/EI收录300多篇;出版著作6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软件著作权10多项。2014年“微通道管材与换热器制造技术及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微通道管材制备技术及在换热器中的应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连续塑性成型数值模拟与工艺优化技术及其应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研究所在智能产品设计与KBE技术相关理论及其在机械设计与制造、材料加工工程、节能减排装备研发等领域中的应用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

研究所现有教工10人,其中特聘教授1人、教授/研究员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人、助理研究员1人、专职科研人员2人。目前有10余人次入选各类人才计划,包括“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曙光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跟踪)计划”等。智能操作机器人研究所。智能操作机器人研究所始建于1979年,是我国最早从事机器人技术研发的专业机构之一,是目前高校系统机器人领域的三大研究所之一。

研究所近五年承担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973课题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4项,国家863项目6项,国家重大专项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2015年“灵巧假肢与高性能生机接口技术”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13年“数控设备的高速高精运动控制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12年“复杂曲面数字化制造的几何推理理论和方法”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机器人研究所是机械电子工程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现有教工30人,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教授/研究员10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6人。目前有20余人次入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计划,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曙光计划”等。

智能步行作业机器人研究所。智能步行作业机器人研究所主要从事并联机器人设计理论及其应用关键技术的研究,在机器人设计理论、新型机器人发明、新型并联构型装备研制具有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研制出了:六足章鱼机器人(国家973计划项目),四足小象机器人(国家863计划项目),染色体微操作机器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巨型重载锻造操作机器人(国家973计划项目),伺服压力机(国家863计划项目),冲压线自动上下料系统,六自由度6-PUS并联机器人,六自由度3-UPS并联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和六维鼠标(国家863计划项目)及电机-液压复合驱动器(国家863计划项目)等。

研究所团队拥有包括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上海市千人计划特聘教授等研究人员1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其他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8人;现有在站博士后3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6人,硕士研究生20人。团队目前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1项,主持和参与国家973课题3项,主持国家863主题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0余项。近3年来累计获得科研经费达7500万元。

智能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研究所。智能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研究所组建于2008年,定位为围绕国家节能减排和汽车产业升级的重大需求,突破汽车智能电子控制技术瓶颈,在汽车智能电子核心技术原始创新方面为行业技术进步、企业产品创新提供有力支撑。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研发先进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与产品,着力构建从控制器到核心零部件,直至整车及动力总成系统的汽车智能电子“链式”开发环境。从控制器硬件设计和基础软件及操作系统的开发,到控制策略的硬件在环开发,直至控制器的试制及可靠性测试,涵盖了控制器开发的全过程。

研究所目前现有教工30多人,其中教授/研究员8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22人。在读博士和硕士生100余名,建有基础元器件研发、控制仿真与策略研发、动力传动系统控制、汽车总线与电子电器、底盘控制与主动安全等5个研发平台。近几年来,研究所研究承担的国家工程实验室项目约180余项,包括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国内合作项目50余项。同时,研究所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先后和通用,福特,日产,博世等国际一流的汽车厂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研究项目多达30余项,已申报专利92件,获授权发明专利28项。

智能制造工艺与装备研究所。智能制造工艺与装备研究所依托“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重点学科,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高效精密加工技术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能源、汽车和兵器制造领域难加工零件制造。近五年,研究所在高速切削工艺、高效精密数控刀具可靠性、数控加工误差补偿等方面牵头主持3项国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牵头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加3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10余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项智能制造专项课题。2014年“难加工零件高效精密切削工艺与刀具”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2015年“闭式整体叶盘六轴联动数控电火花加工技术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研究所持续开展产、学、研、用合作研究工作,与多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和联合研究开发中心。已经为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汽轮机厂、上海工具厂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上海通用汽车、宝钢集团、航天八院、航天一院、航天六院、航天三院、海军四八零五厂、中国中车集团、中海油、中船总公司、GE公司等40多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解决高效精密加工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研究所现有教工27人,其中教授/研究员7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4人。目前有10余人次入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计划,包括“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曙光人才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等。

智能制造质量管控研究所。智能制造质量管控研究所围绕复杂产品制造质量控制领域开展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薄板成形模拟及精益成形;2)薄板先进连接工艺与技术;3)复杂产品装配及制造质量控制;4)汽车车身结构设计与轻量化;5)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与装备。

研究所现有教职工25人,包括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长江学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4人、上海市曙光学者和科技启明星等4人,已培养博士、硕士和工程硕士、博士后400余人,在读研究生100余人,形成了一支学术思想活跃、工程实践能力强的研究团队。

研究所近五年承担国家973项目2项,973课题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及课题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形成了汽车板精益成形、车身制造质量控制(中国2mm工程)、车身数字化封样等一批核心技术,与上汽集团、宝钢集团、美国通用等国内大型企业建立了多个联合实验室,包括美国通用汽车先进制造技术联合实验室、宝钢汽车板使用技术联合实验室、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车身制造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PACE中心等,依托研究所建立的上海市复杂薄板结构数字化制造重点实验室连续三次评估获得优秀。研究成果在上汽集团、宝钢集团、柳州五菱等企业得到推广应用,为我国汽车制造业质量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飞机、高铁、航天等行业得到推广应用。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0项。

智能传感与物联研究所。智能传感与物联研究所以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企业需求为重点,突出智能制造技术、传感器与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现代生产管理技术交叉融合,是上海市制造业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的重要基地,也是推广应用的组织单位,为上海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政府决策做出了突出贡献。

智能传感与物联研究所是国家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硕士学位授予点,“机械工程”博士学位授予点。研究所具有博士学位以上的教授、副教授、青年教师和博士后研究人员19名,形成了一支年轻、富有活力的学术和科研开发队伍。研究所近五年来承担国家973项目1项,863计划1项,科技部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12项,青年基金4项,其他省部级项目30余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专利授权12项,软件著作权12项。

智能维护与健康监控研究所。智能维护与健康监控研究所主要从事复杂机电装备智能控制及健康维护关键技术的研究,在工程机械智能控制与维护、流体传动与控制、智能农机装备、人体健康心电监护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是国家级权威检测机构——上海交通大学电梯检测中心的依托单位。近5年研究所承担及参与国家973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国家863重点项目1项,863课题5项,国家04重大专项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项,上海市科技攻关项目2项。2011年“土壤作物信息采集与肥水精量实施关键技术及装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2009年“高性能尾气净化器柔性制造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获其它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奖项2项。

研究所团队拥有研究人员17人,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授/研究员2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0人,其他拥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4人。

智能生产系统规划研究所。智能生产系统规划研究所紧密围绕国家和地方的重大需求,针对航天、航空、风电装备等国家重点行业在批产制造能力、制造系统规划优化等方面的问题,开展了系统深入研究。典型项目包括:承担的“大型客机总装移动生产线关键技术”为我国大飞机智能、高效研制奠定了重要基础;规划设计的“新一代运载火箭液煤发动机生产系统”和参与规划设计的“新一代运载火箭生产系统”从源头有效地提升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及批产能力。与振华重工围绕新型自动化码头,合作开展了包括智能调度、智能状态监控与维护等研究。

智能生产系统规划研究所近五年承担工信部智能制造专项计划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863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2012年“大型齿轮控形控性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智能生产系统规划研究所现有教工19人,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上海市千人计划1人,教授/研究员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7人。目前有10余人次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东方学者”、“上海市教学名师”、“上海市曙光计划”等。

声明: 此文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须要保留原文链接;版权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