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天夜以继日的奋战,核酸采样机器人在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诞生。它搭载在研究院与奇瑞控股集团、节卡机器人合作开发的“sairi赛瑞”智能核酸采样车上,能代替人力,完成核酸采样整个过程。记者今天来到节卡机器人公司,体验了一番机器人“采样员”的工作,感觉它的采样操作很规范,“捅嗓子”的动作很轻柔。
让智能机器人完成核酸采样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是由上海交通大学、闵行区政府、临港集团和商汤科技共同投资发起的新型研发机构。执行院长宋海涛介绍,上海本轮疫情发生后,研究院迅速组建数字防疫工作专班,开展技术攻关。针对核酸采样,他们提出了“车动人不动”理念,以降低人群在采样时交叉感染的风险,也为车内采样的医务人员树立一道保护屏障。采完样后,核酸采样车直接把样本运往实验室,可以提高检测效率。
根据这个理念,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与企业联合开发出第一代核酸采样车。目前,这款新能源核酸采样车已有近80辆投入使用,在徐汇、闵行、虹口、浦东、长宁、黄浦等6个区部署,穿梭于大街小巷以及校园、园区等场所。
“随着核酸采样常态化,我们在组织工作专班研发第二代核酸采样车,希望全面提升它的智能化和数字化程度。”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刘燕京告诉记者。研发核酸采样机器人,是这个项目的重点。
在市经信委的指导下,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智慧医疗中心首席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研究员闫维新与节卡机器人技术团队合作,在很短时间内研制出双臂机器人及其配套设备。“我们用的机械臂是节卡minicobo协作机器人,电爪是从公司展厅的机器人身上拆下来的。其他设备大多是3d打印出来的,等完全复工后,我们再开模具、做机械加工。”闫维新指着核酸采样车内的机器人说。
“视觉+力控”确保准确安全
只见这台机器人的两个手臂做着“比心”姿势,配上一对大眼睛,显得憨态可掬。它的业务能力如何?记者亲身体验了一番。
首先,记者打开手机上的核酸码,在智能核酸采样车的一个窗口完成扫码。随后,记者来到另一个窗口,与机器人“采样员”面对面。“请张嘴。”根据语音提示,记者脱下口罩、张开嘴巴,机器人的右臂电爪抓起一根棉签,慢慢地伸向喉咙。触碰到咽后壁后,机械臂就开始左三圈、右三圈地采集分泌物,旋转动作很规范,没有带来不适感。
完成采样后,机器人右臂慢慢地缩回;与此同时,左臂电爪抓起一根试管,将它伸到安装在车内顶部的拧盖装置上,把试管盖子拧下来,随后保持管口朝上状态,向右下方移动。此时,机器人右手将棉签放入左手抓取的试管,再利用一个装置将棉签棒切断。随后,左臂又一次把试管伸到拧盖装置上,把盖子拧紧,再放入试管架。
这些流程结束后,机器人工作区域就会进行喷淋式消毒。车内还装有紫外线灯管,用于杀灭可能存在的病毒。
机器人为何能准确、安全地完成咽拭子采样?闫维新解释说,这款机器人装有视觉和力控传感器。凭借视觉传感器,它能识别人脸位置,以及嘴部张开动作是否符合采样要求。如果符合,机械臂就把棉签伸入,再用内窥视觉系统检测口腔内环境,识别出扁桃体,引导棉签采集扁桃体附近的分泌物。力控传感器则能实时反馈力控数据,将机械臂的力量控制在安全阈值内。
“视觉引导加力控反馈,是协作机器人的特点。当碰撞力矩达到设定的力矩上限,机器人会立即做出自适应调整,充分保障人机安全协作。”节卡机器人副总经理檀志理说,除了核酸采样这个新岗位,协作机器人已应用于智能制造、智慧餐厅、肢体康复等很多领域。
在开发无人驾驶核酸采样车
不久的将来,搭载采样机器人的智能核酸采样车有望投入应用。车内只有驾驶员一人,采样工作完全交给机器人,仅需30秒左右即可完成一次无人核酸采样。由于车内安装了正压设备,即使驾驶员没穿防护服,也不会有感染风险。车内还将配备核酸检测设备,实现“采检一体化”。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网联中心首席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希透露,研究院还在开发第三代智能核酸采样车,通过“采样+检测”全流程闭环无人化操作、无人驾驶交通参与者行为预测、大功率谐振式无线充电等核心技术攻关,使无人核酸检测车未来可在医院、园区、社区、厂区等各种复杂场景下,实现无人驾驶和无人化取电功能,同时匹配车载动力电池安全预警、快速检测智能设备等,推动核酸采样车向高效率、高安全和无人化方向演进。
(文中照片和视频是研发人员演示采样过程。)
IDC发布了《IDC 创新者:中国医院物流配送机器人系统,2020》 IDC 创新者包括上海钛米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瑞华康源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智蕙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蓓安科仪公司所订购的这 50 台移动机器人将部署于不同的医院及医疗机构,用以提高其内部物流能力,如将药品从中央药房运送到各个临床部门。
比利时两家医院本周一开始引入机器人为患者提供接待服务。据悉,这款名为“佩珀”(Pepper)的机器人从13日起在比利时奥斯坦德(Ostend)与列日市(Liege)的两家医院协助病人进行预诊工作。
中国电子最近几个月一直在和IBM合作,正在发展面向中国市场的智慧医疗的机器人。具体来讲,就是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智慧医疗平台来实现对疑难杂症的初诊。
医疗机器人立足于细分领域市场需求,国内监管逐渐放开,未来市场规模有望逐步放大。 手术机器人和康复机器人是目前医疗机器人领域产品市场化程度最高产品。对于手术机器人而言,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出现,以及诸如前列腺癌等对于手术有高精度需求的癌症发病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彭承宏主任,是我国最早开展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的外科医生之一,也是一位几乎完成过所有最复杂手术的外科全才。 在久经沙场的彭承宏看来,手术的成功固然有医生的功劳,但更有病人自身的作用那就是对医生的信任。
在上海,说到侵入式医疗设备的兴起,就绕不开上海张江,这里有国家级的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张江药谷),还吸引了罗氏、诺华、辉瑞、阿斯利康等10多家跨国医药研发中心,培育了中信国舰微创医疗、复旦张江等一大批明星企业,并有勃林格殷格翰
打印出来的胰腺用3D技术打印骨骼、牙齿,这技术很先进吧?不过,医学发展是很快的。上周末,浙江省人民医院联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研究所举办了一场生物医用高分子研究与转化医学研讨 打印出来的胰腺 用3D技术打印骨骼、牙齿,这技术很先进吧?不过,医
近日,四川遂宁市国开区电子产业园内,四川联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员工正在生产线上紧张忙碌。去年该企业纳税超过5000万元,出口额达到5000万美元。近年来该企业持续加大投入搞科技研发,成为国内率先集节能灯相关产业链为一体的生产型企业,产品销往全球40多个
得了泌尿系统疾病,在那片弹丸之地,如何更精准地完成手术?现在一些医院首先使用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借助其精准的特性,完成了从耳、食管、心血管、甲状腺、胸腔、肝胆、泌尿、妇科等多数外科领域的手术,而在泌尿外科的运用是最早和最成熟的。 5旬前列腺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