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存储网消息,近日权威的自然生物技术期刊发表了Lee Organick等专家撰写的文章Random access in large-scale DNA data storage(在大规模DNA数据存储中随机访问)。DNA存储又有了新的突破性进展。
文章中说:
合成DNA是耐用的,可以高密度编码数字数据,使其成为数据存储的有吸引力的媒介。但是,目前大规模恢复存储的数据需要对池中的所有DNA进行排序,即使只需提取一部分信息。在这里,我们编码并存储了超过1300万个DNA寡核苷酸中的35个不同文件(超过200 MB的数据),并表明我们可以使用随机访问方法单独恢复每个文件并且没有错误。我们设计并验证了一个大型引物库,可以对DNA中存储的所有文件进行个体恢复。我们还开发了一种算法,通过最大化来自所有序列读取的信息,极大地降低了无错误解码所需的测序读取覆盖率。这些进展证明了这是可行的。
该系统使我们能够检索与特定文件相关的DNA链,而无需制作每条链的多个拷贝,同时还保留了数据库中的原始DNA链。
到2020年,人类可能会产生超过400ZB的数字‘东西’——相当于4亿PB或4000亿TB(或40个‘鞋盒’的DNA存储量)。
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中国科研人员的论文《细菌细胞的混合培养可实现经济的DNA大规模存储》。
Catalog Technologies公司,展示了其世界上最快,最密集的基于DNA的数据仓库。
在这篇综述中,我们从系统级的角度检查了涉及DNA使用的各种存储方式。
DNA是一种双链结构的分子,主要功能是长期性的资讯储存,被喻为“蓝图”或“食谱”。DNA不仅紧凑而且复杂,因此,从理论上来说,1克DNA就能将互联网巨头谷歌和脸谱上所有海量数据囊括其中,且还有富裕空间。
你的DNA中携带了60万亿千兆字节的数据。你是一个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存储工具。
现在,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一组研究人员克服了其中的一个障碍,即使链条受损,也可以提高DNA数据检索的可靠性。
微软和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利用DNA串数据存储技术研发出一块方糖大小的存储设备,可容纳1EB数据。这相当于Facebook两年前在美国俄勒冈州普莱恩维尔建立的整座冷存储超级数据中心的容量。
早在1994年,阿德曼就尝试数据存储在DNA中,把DNA当计算机使用,解出了一道数学题。他认为,DNA存储的数据量,是相同大小光盘的1万亿倍。
高通分享了5G、AI、IoT等新技术的发展和融合为行业带来的机遇;展现了高通公司以深厚的技术积累、丰富的产品组合。
苹果为强化iPhone光学变焦功能,正在着手找寻潜望式相机技术和专利等,并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商讨,引发业界关注。
微软和诺基亚将展开合作,通过提供连接和Azure物联网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这些解决方案可以开启跨多个行业的互联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