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31 02:22:46
来 源
中存储
数据库安全
本标准规定了各个安全等级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所需要的安全技术要求。适用于按等级化要求进行的安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信息安全技术 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技术要求

GB/T 20273—2006

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y- Security techniques requirement for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2006-05-31发布 2006-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目 次

前 言 ............................................................................... III

引 言 ................................................................................ IV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 1

3.1术语和定义 ......................................................................... 1

3.2 缩略语 ............................................................................. 2

4 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功能基本要求 ..................................................... 2

4.1 身份鉴别 .......................................................................... 2

4.1.1 用户标识 ........................................................................ 2

4.1.2 用户鉴别 ........................................................................ 3

4.2 自主访问控制 ...................................................................... 3

4.2.1 访问操作 ........................................................................ 3

4.2.2 访问规则 ........................................................................ 3

4.2.3 授权传播限制 .................................................................... 3

4.3 标记 .............................................................................. 4

4.3.1 主体标记 ........................................................................ 4

4.3.2 客体标记 ........................................................................ 4

4.4 强制访问控制 ...................................................................... 4

4.4.1 访问控制安全策略 ................................................................ 4

4.4.2 访问控制粒度及特点 .............................................................. 4

4.5 数据流控制 ........................................................................ 4

4.6 安全审计 .......................................................................... 4

4.7 用户数据完整性 .................................................................... 4

4.7.1 实体完整性和参照完整性 .......................................................... 4

4.7.2 用户定义完整性 .................................................................. 5

4.7.3 数据操作的完整性 ................................................................ 5

4.8 用户数据保密性 .................................................................... 5

4.8.1 存储数据保密性 .................................................................. 5

4.8.2 传输数据保密性 .................................................................. 5

4.8.3 客体重用 ........................................................................ 5

4.9 可信路径 .......................................................................... 5

4.10 推理控制 ......................................................................... 5

5 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技术分等级要求 ................................................... 5

5.1 第一级:用户自主保护级 ............................................................ 5

5.1.1 安全功能 ........................................................................ 5

5.1.2 SSODB自身安全保护 ............................................................. 6

5.1.3 SSODB设计和实现 ............................................................... 7

5.1.4 SSODB安全管理 ................................................................. 8

5.2 第二级:系统审计保护级 ............................................................ 8

5.2.1 安全功能 ........................................................................ 8

5.2.2 SSODB自身安全保护 ............................................................. 9

5.2.3 SSODB设计和实现 .............................................................. 10

5.2.4 SSODB安全管理 ................................................................ 12

5.3 第三级:安全标记保护级 ........................................................... 12

5.3.1 安全功能 ....................................................................... 12

5.3.2 SSODB自身安全保护 ............................................................ 14

5.3.3 SSODB设计和实现 .............................................................. 15

5.3.4 SSODB安全管理 ................................................................ 18

5.4 第四级:结构化保护级 ............................................................. 18

5.4.1 安全功能 ....................................................................... 18

5.4.2 SSODB自身安全保护 ............................................................ 20

5.4.3 SSODB设计和实现 .............................................................. 21

5.4.4 SSODB安全管理要求 ............................................................ 24

5.5 第五级:访问验证保护级 ........................................................... 24

5.5.1 安全功能 ....................................................................... 24

5.5.2 SSODB自身安全保护 ............................................................ 26

5.5.3 SSODB设计和实现 .............................................................. 28

5.5.4 SSODB安全管理 ................................................................ 31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标准概念说明 .................................................... 32

A.1 组成与相互关系 .................................................................. 32

A.2 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的特殊要求 .................................................... 32

A.3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管理 ........................................................ 33

A.4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 33

A.5 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保护等级的划分 ................................................ 33

A.6 关于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主体与客体 ................................................ 33

A.7 关于SSODB、SSF、SSP、SFP及其相互关系 ......................................... 33

A.8 关于推理控制 .................................................................... 34

A.9 关于密码技术和数据库加密 ........................................................ 35

参考文献 ............................................................................. 36

引 言

本标准是信息安全技术要求系列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指导设计者如何设计和实现具有所需要的安全等级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从对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进行划分的角度来说明其技术要求,即主要说明为实现GB17859-1999中每一个保护等级的安全要求对数据库管理系统应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以及各安全技术要求在不同安全级中具体实现上的差异。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存储和管理数据资源的数据服务器是必不可少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数据信息进行结构化组织与管理,并提供方便的检索和使用。当前,常见的数据库结构为关系模式,多以表结构形式表示。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就是要对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信息进行安全保护,使其免遭由于人为的和自然的原因所带来的泄露、破坏和不可用的情况。大多数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以操作系统文件作为建库的基础。所以操作系统安全、特别是文件系统的安全便成为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的基础,当然还有安全的硬件环境(即物理安全)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显然不在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之列。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既要考虑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运行保护,也要考虑对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所存储、传输和处理的数据信息的保护(包括以库结构形式存储的用户数据信息和以其它形式存储的由数据库管理系统使用的数据信息)。由于攻击和威胁既可能是针对数据库管理系统运行的,也可能是针对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所存储、传输和处理的数据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所以对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保护的功能要求,需要从系统安全运行和信息安全保护两方面综合进行考虑。根据GB17859-1999所列安全要素及GA/T20271—2006关于信息系统安全功能要素的描述,本标准从身份鉴别、自主访问控制、标记和强制访问控制、数据流控制、安全审计、数据完整性、数据保密性、可信路径、推理控制等方面对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功能要求进行更加具体的描述。通过推理从数据库中的已知数据获取未知数据是对数据库的保密性进行攻击的一种特有方法。推理控制是对这种推理方法的对抗。本标准对较高安全等级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提出了推理控制的要求,将其作为一个安全要素。为了确保安全功能要素达到所确定的安全性要求,需要通过一定的安全保证机制来实现,根据GA/T20271—2006关于信息系统安全保证要素的描述,本标准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SSODB自身安全保护、数据库管理系统SSODB的设计和实现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SSODB的安全管理等方面,对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保证要求进行更加具体的描述。

本标准按照GB17859-1999的五个安全等级的划分,对每一个安全等级的安全功能技术要求和安全保证技术要求做详细的描述。在第4章对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功能基本要求进行简要说明的基础上,第5章分别从安全功能技术要求和安全保证技术要求两方面,对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技术的分等级要求进行了详细说明。为清晰表示每一个安全等级比较低一级安全等级的安全技术要求的增加和增强,在第5章的描述中,每一级的新增部分用“宋体加粗”表示。

信息安全技术 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依据GB17859-1999的五个安全保护等级的划分,根据数据库管理系统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规定了数据库管理系统所需要的安全技术的各个安全等级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按等级化要求进行的安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对按等级化要求进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的测试和管理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有关条款通过在本标准有关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注日期或版次的引用文件,其后的任何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本都不适用于本标准,但提倡使用本标准的各方探讨使用其最新版本的可能性。凡不注日期或版次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7859-1999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 GB/T20271—2006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GB17859-1999和GB/T20271—2006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1 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 security of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数据库管理系统所存储、传输和处理的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表征。

3.1.2 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技术 security technology of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实现各种类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需要的所有安全技术。

3.1.3 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子系统(SSODB) security subsystem of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数据库管理中安全保护装置的总称,包括硬件、固件、软件和负责执行安全策略的组合体。它建立了一个基本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保护环境,并提供安全数据库管理系统所要求的附加用户服务。按照GB17859-1999对可信计算基(TCB)的定义,SSODB就是数据库管理系统的TCB。

3.1.4 SSODB安全策略(SSP) SS0DB security policy 对SS0DB中的资源进行管理、保护和分配的一组规则。一个SSODB中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安全策略。

3.1.5 安全功能策略(SFP) security function policy 为实现SSODB安全要素要求的功能所采用的安全策略。

3.1.6 安全要素 security element

本标准中各安全保护等级的安全技术要求所包含的安全内容的组成成份。

3.1.7 SSODB安全功能(SSF) SSODB security function 正确实施SSODB安全策略的全部硬件、固件、软件所提供的功能。每一个安全策略的实现,组成一个SSODB安全功能模块。一个SSODB的所有安全功能模块共同组成该SSODB的安全功能。

3.1.8 SSF控制范围(SSC) SSF scope of control SSODB的操作所涉及的主体和客体的范围。

3.1.9 数据完整性 data integrity 数据完整性泛指数据库中数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包括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完整性。

3.1.10 实体完整性 body integrity 关系模型中的实体完整性是指关系表中字段级的完整性,即数据类型及取值的合理性。实体完整性规则要求,数据库中表示的任一实体是可区分的。对于关系模型,实体完整性表现为关系的主属性(基本键:主键/主码)不能是空值(NULL),也不能是重复值,即基本键的各个分量都不能为空。

3.1.11 参照完整性 reference integrity 关系模型中的参照完整性是指主吗值和外码值表间的一致性。参照完整性规则要求,在任一时刻,如果关系R1的某些属性是关于关系R2的外键,则该外键的值必须是R2中某元组的主键值或为“空值”(空值意味着“不知道”的信息和“无意义”的信息)。参照完整性规则是“连接”关系运算正确执行的前提。 3.1.12 用户定义完整性 user defined integrity 关系模型中的用户定义完整性是指字段与表之间的断言关系(即业务规则)的正确性,也就是根据业务规则(比如价格的有效范围等)所确定的完整性约束。系统提供定义和检查用户定义完整性规则的机制,其目的是用统一的方式由系统处理,而不是由应用程序完成,这样不仅可以简化应用程序,还提高了完整性保证的可靠性。

3.2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SFP 安全功能策略 security function policy

SSC SSF控制范围 SSF scope of control

SSF SSODB安全功能 SSODB security function

SSODB 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子系统 security subsystem of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SSP SSODB安全策略 SSODB security policy

4 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功能基本要求

4.1 身份鉴别

4.1.1 用户标识

应对注册到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用户进行标识。用户标识信息是公开信息,一般以用户名和用户ID实现。为了管理方便,可将用户分组,也可使用别名。无论用户名、用户ID、用户组还是用户别名,都要遵守标识的唯一性原则。用户标识分为:

a) 基本标识:应在SSF实施所要求的动作之前,先对提出该动作要求的用户进行标识;

b) 唯一性标识:应确保所标识用户在信息系统生存周期内的唯一性,并将用户标识与审计相关联;

c) 标识信息管理:应对用户标识信息进行管理、维护,确保其不被非授权地访问、修改或删除。

4.1.2 用户鉴别

应对登录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真实性鉴别。通过对用户所提供的“鉴别信息”的验证,证明该用户确有所声称的某种身份,这些“鉴别信息”必须是保密的,不易伪造的。用户鉴别分为:

a) 基本鉴别:应在SSF实施所要求地动作之前,先对提出该动作要求的用户成功地进行鉴别;

b) 不可伪造鉴别:应检测并防止使用伪造或复制的鉴别数据。一方面,要求SSF应检测或防止由任何别的用户伪造的鉴别数据,另一方面,要求SSF应检测或防止当前用户从任何其它用户处复制的鉴别数据的使用;

c) 一次性使用鉴别:应能提供一次性使用鉴别数据操作的鉴别机制,即SSF应防止与已标识过的鉴别机制有关的鉴别数据的重用;

d) 多机制鉴别:应能提供不同的鉴别机制,用于鉴别特定事件的用户身份,并且SSF应根据所描述的多种鉴别机制如何提供鉴别的规则,来鉴别任何用户所声称的身份;

e) 重新鉴别:应有能力规定需要重新鉴别用户的事件,即SSF应在需要重鉴别的条件表所指示的条件下,重新鉴别用户。例如,用户终端操作超时被断开后,重新连接时需要进行重鉴别。

4.2 自主访问控制

4.2.1 访问操作

应由数据库子语言定义,并与数据一起存放在数据字典中。对任何SQL对象进行操作应有明确的权限许可,并且权限随着操作和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安全系统应有能力判断这种权限许可。操作与对象紧密相联,即把“操作+对象”作为一个授权。表1是GRANT(授权)语句对象类型与相关操作的举例。

表1 GRANT语句的对象类型与相关操作

信息安全技术 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技术要求

表中,除USAGE和UNDER外,其余操作均符合SQL语句中使用的动词。

4.2.2 访问规则

应以访问控制表或访问矩阵的形式表示,并通过执行相应的访问控制程序实现。每当执行SQL语句、有访问要求出现时,通过调用相应的访问控制程序,实现对访问要求的控制。

4.2.3 授权传播限制

应限制具有某一权限的用户将该权限传给其他用户。当一个用户被授予某权限,同时拥有将该权限授予其它用户的权力时,该用户才拥有对该授权的传播权。为了增强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需要对授权传播进行某些限制。

4.3 标记

4.3.1 主体标记

SSF应为主体指定敏感标记,这些敏感标记是等级分类和非等级类别的组合,是实施强制访问控制的依据。

4.3.2 客体标记

SSF应为客体指定敏感标记,这些敏感标记是等级分类和非等级类别的组合,是实施强制访问控制的依据。

4.4 强制访问控制

4.4.1 访问控制安全策略

应采用确定的安全策略模型实现强制访问控制。当前常用的安全策略模型是多级安全模型。该模型将SSODB安全控制范围内的所有主、客体成分通过标记设置敏感标记。并按简单保密性原则确定的规则——从下读、向上写,根据访问者主体和被访问者客体的敏感标记,实现主、客体之间每次访问的强制性控制。根据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运行环境的不同,强制访问控制分为:

a) 在单一计算机系统上或网络环境的多机系统上运行的单一数据库管理系统,访问控制所需的敏感标记存储在统一的数据库字典中,使用单一的访问规则实现;

b) 在网络环境的多机系统上运行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全局应用的强制访问控制应在全局DBMS层实现,局域应用的强制访问控制应在局部DBMS层实现。其所采用的访问规则是一致的。

4.4.2 访问控制粒度及特点

应根据数据库特点和不同安全保护等级的不同要求,实现不同粒度的访问控制。这些特点主要是:

a) 数据以特定结构格式存放,客体的粒度可以是:关系数据库的表、视图、元组(记录)、列(字段)、元素(每个元组的字段)、日志、片段、分区、快照、约束和规则、DBMS核心代码、用户应用程序、存储过程、触发器、各种访问接口等;

b) 数据库系统有完整定义的访问操作,如表1所示;

c) 数据库是数据与逻辑的统一,数据库中不仅存放了数据,还存放了大量的用于管理和使用这些数据的程序,这些程序和数据同样需要进行保护,以防止未授权的使用、篡改、增加或破坏;

d) 数据库中的三级结构(物理结构、逻辑结构、概念模型结构)和两种数据独立性(物理独立性、逻辑独立性)大大减轻数据库应用程序的维护工作量,但是由于不同的逻辑结构可能对应于相同的物理结构,给访问控制带来新的问题,应对访问规则进行一致性检查;

e) 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全局应用的访问控制应在全局DBMS层实现,局部应用的访问控制应在局部DBMS层实现,并根据需要各自选择不同的访问控制策略。

4.5 数据流控制

在以数据流方式实现数据流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应采用数据流控制机制实现对数据流动的控制,以防止具有高等级安全的数据信息向低等级的区域流动。

4.6 安全审计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审计应:

a) 建立独立的安全审计系统;

b) 定义与数据库安全相关的审计事件;

c) 设置专门的安全审计员;

d) 设置专门用于存储数据库系统审计数据的安全审计库;

e) 提供适用于数据库系统的安全审计设置、分析和查阅的工具。

4.7 用户数据完整性

4.7.1 实体完整性和参照完整性

a) 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确保数据库中的用户数据具有实体完整性和参照完整性。关系之间的参照完整性规则是“连接”关系运算正确执行的前提;

b) 用户定义基本表时,应说明主键、外键,被引用表、列和引用行为。当数据录入、更新、删除时,由数据库管理系统应根据说明自动维护实体完整性和参照完整性。

4.7.2 用户定义完整性

a) 数据库管理系统应提供支持用户定义完整性的功能。系统应提供定义和检查用户定义完整性规则的机制,其目的是用统一的方式由系统处理,而不是由应用程序完成,从而不仅可以简化应用程序,还提高了完整性保证的可靠性;

b) 数据库管理系统应支持为约束或断言命名(或提供默认名称),定义检查时间、延迟模式或设置默认检查时间和延迟模式,支持约束和断言的撤消。

4.7.3 数据操作的完整性

数据操作的完整性约束为:

a) 用户定义基本表时应定义主键和外键;

b) 对于候选键,应由用户指明其唯一性;

c) 对于外键,用户应指明被引用关系和引用行为;

d) 应由数据库管理系统检查对主键、外键、候选键数据操作是否符合完整性要求,不允许提交任何违反完整性的事务;

e) 删除或更新某元组时,数据库管理系统应检查该元组是否含有外键,若有,应根据用户预定义的引用行为进行删除。

4.8 用户数据保密性

4.8.1 存储数据保密性

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确保数据库中存储的用户数据的保密性。

4.8.2 传输数据保密性

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确保数据库中传输的用户数据的保密性。

4.8.3 客体重用

数据库管理系统大量使用的动态资源,多由操作系统分配。实现客体安全重用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

a) 数据库管理系统提出资源分配要求,如创建新库,数据库设备初始化等,所得到的资源不应包含该客体以前的任何信息内容;

b) 数据库管理系统提出资源索回要求,应确保这些资源中的全部信息被清除;

c) 数据库管理系统要求创建新的数据库用户进程,应确保分配给每个进程的资源不包含残留信息;

d) 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确保已经被删除或被释放的信息不再是可用的。

4.9 可信路径

在数据库用户进行注册或进行其它安全性操作时,应提供SSODB与用户之间的可信通信通路,实现用户与SSF间的安全数据交换。

4.10 推理控制

应采用推理控制的方法防止数据库中的用户数据被非授权地获取。运用推理方法获取权限以外的数据库信息,是一种较为隐蔽的信息攻击方法。在具有较高安全级别要求的数据库系统中,应考虑对这种攻击的防御。

5 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技术分等级要求

5.1 第一级:用户自主保护级

5.1.1 安全功能

整性规则是“连接”关系运算正确执行的前提;

b) 用户定义基本表时,应说明主键、外键,被引用表、列和引用行为。当数据录入、更新、删除时,由数据库管理系统应根据说明自动维护实体完整性和参照完整性。

4.7.2 用户定义完整性

a) 数据库管理系统应提供支持用户定义完整性的功能。系统应提供定义和检查用户定义完整性规则的机制,其目的是用统一的方式由系统处理,而不是由应用程序完成,从而不仅可以简化应用程序,还提高了完整性保证的可靠性;

b) 数据库管理系统应支持为约束或断言命名(或提供默认名称),定义检查时间、延迟模式或设置默认检查时间和延迟模式,支持约束和断言的撤消。

4.7.3 数据操作的完整性

数据操作的完整性约束为:

a) 用户定义基本表时应定义主键和外键;

b) 对于候选键,应由用户指明其唯一性;

c) 对于外键,用户应指明被引用关系和引用行为;

d) 应由数据库管理系统检查对主键、外键、候选键数据操作是否符合完整性要求,不允许提交任何违反完整性的事务;

e) 删除或更新某元组时,数据库管理系统应检查该元组是否含有外键,若有,应根据用户预定义的引用行为进行删除。

4.8 用户数据保密性

4.8.1 存储数据保密性

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确保数据库中存储的用户数据的保密性。

4.8.2 传输数据保密性

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确保数据库中传输的用户数据的保密性。

4.8.3 客体重用

数据库管理系统大量使用的动态资源,多由操作系统分配。实现客体安全重用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

a) 数据库管理系统提出资源分配要求,如创建新库,数据库设备初始化等,所得到的资源不应包含该客体以前的任何信息内容;

b) 数据库管理系统提出资源索回要求,应确保这些资源中的全部信息被清除;

c) 数据库管理系统要求创建新的数据库用户进程,应确保分配给每个进程的资源不包含残留信息;

d) 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确保已经被删除或被释放的信息不再是可用的。

4.9 可信路径

在数据库用户进行注册或进行其它安全性操作时,应提供SSODB与用户之间的可信通信通路,实现用户与SSF间的安全数据交换。

4.10 推理控制

应采用推理控制的方法防止数据库中的用户数据被非授权地获取。运用推理方法获取权限以外的数据库信息,是一种较为隐蔽的信息攻击方法。在具有较高安全级别要求的数据库系统中,应考虑对这种攻击的防御。

#p#副标题#e#5 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技术分等级要求

5.1 第一级:用户自主保护级

5.1.1 安全功能

5.1.2.4 资源利用

可按GB/T20273—2006中6.1.4.4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实现SSODB的资源利用:

a) 通过一定措施确保当系统出现某些确定的故障时,SSF也能维持正常运行;

b) 采取适当的策略,按有限服务优先级提供主体使用SSC内某个资源子集的优先级,进行SSODB资源的管理和分配;

c) 按资源分配中最大限额的要求,进行SSODB资源的管理和分配,确保用户和主体不会独占某种受控资源。

5.1.2.5 SSODB访问控制

可按GB/T20273—2006中6.1.4.5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实现SSODB的访问控制:

a) 按会话建立机制,对会话建立的管理进行设计;

b) 按多重并发会话限定中基本限定的要求,进行会话管理的设计。在基于基本标识的基础上,SSF应限制系统的并发会话的最大数量,并应利用默认值作为会话次数的限定数;

c) 按可选属性范围限定的要求,选择某种会话安全属性的所有失败的尝试,对用来建立会话的安全属性的范围进行限制。

5.1.3 SSODB设计和实现

5.1.3.1 配置管理

可按GB/T20273—2006中6.1.5.1的要求,实现SSODB基本的配置管理能力,即要求开发者所使用的版本号与所表示的SSODB样本完全对应。

5.1.3.2 分发和操作

可按GB/T20273—2006中6.1.5.2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SSODB分发和操作:

a) 应以文档形式提供对SSODB安全地进行分发的过程,并对安装、生成和启动的过程进行说明,并最终生成安全的配置。

文档中所描述的内容应包括:

——提供分发的过程;

——安全启动和操作的过程;

b) 对系统的未授权修改的风险,应在交付时控制到最低限度。包装及安全分送和安装过程中的安全性由末端用户确认,所有安全机制都应以功能状态交付;

c) 所有软件应提供安全安装默认值,使安全机制有效地发挥安全作用;

d) 随同系统交付的全部默认用户标识码,应在交付时处于非激活状态,并在使用前由管理员激活;

e) 用户文档应同交付的软件一起包装,并应有一套规程确保当前送给用户的软件是严格按照最新的版本制作的。

5.1.3.3 开发

可按GB/T20273—2006中6.1.5.3的要求,从以下方面进行SSODB的开发:

a) 按非形式化功能说明、描述性高层设计、SSF子集实现、SSF内部结构模块化、描述性低层设计和非形式化对应性说明的要求,进行SSODB的设计;

b) 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应保护数据的完整性,例如,检查数据更新的规则,多重输入的正确处理,返回状态的检查,中间结果的检查,合理值输入检查,事务处理更新的正确性检查等;

c) 在内部代码检查时,应解决潜在的安全缺陷,关闭或取消所有的后门;

d) 交付的软件和文档,应进行关于安全缺陷的定期的和书面的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告知用户;

e) 由系统控制的敏感数据,如口令、密钥等,不应在未受保护的程序或文档中以明文形式存储;

f) 应以书面形式提供给用户关于软件所有权法律保护的指南。

5.1.3.4 文档要求

可按GB/T20273—2006中6.1.5.4的要求,从以下方面编制SSODB的文档:

a) 用户文档应提供关于不同用户的可见的安全机制以及如何利用它们的信息,并说明它们的用途和提供有关它们使用的指南;

b) 安全管理员文档应提供有关如何设置、维护和分析系统安全的详细指导,以及与安全有关的管理员功能的详细描述,包括增加和删除一个用户、改变主、客体的安全属性等;

c) 文档中不应提供任何一旦泄露将会危及系统安全的信息。有关安全的指令和文档应划分等级分别提供给用户、数据库系统管理员和系统安全员。这些文档应为独立的文档,或作为独立的章条插入到管理员指南和用户指南中。

5.1.3.5 生存周期支持

可按GB/T20273—2006中6.1.5.5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实现SSODB的生存周期支持:

a) 按开发者定义生存周期模型进行SSODB开发;

b) 文档应详细阐述安全启动和操作的过程,详细说明安全功能在启动、正常操作维护时是否能被撤消或修改,说明在故障或系统出错时如何恢复系统至安全状态。

5.1.3.6 测试

可按GB/T20273—2006中6.1.5.6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对SSODB进行测试:

a) 通过一般功能测试和相符独立性测试,确认SSODB的功能与所要求功能的一致性;

b) 所有系统的安全特性,应被全面测试;

c) 所有发现的漏洞应被改正、消除或使其无效,并在消除漏洞后重新测试,以证实它们已被消除,且没有引出新的漏洞;

d) 应提供测试文档,详细描述测试计划、测试过程、测试结果。

5.1.4 SSODB安全管理

可按GB/T20273—2006中6.1.6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实现SSODB的安全管理:

a) 对SSODB的访问控制、鉴别控制、审计等相关的功能,以及与一般的安装、配置等有关的功能,制定相应的操作、运行规程和行为规章制度。

5.2 第二级:系统审计保护级

5.2.1 安全功能

5.2.1.1 身份鉴别

身份鉴别包括对用户的身份进行标识和鉴别。宜根据4.1的描述,按GB/T20273—2006中6.2.3.1的要求,从以下方面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身份鉴别功能:

a) 应对进入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根据4.1.1的描述,按以下要求设计:

——凡需进入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应先进行标识(建立账号);

——数据库管理系统用户标识一般使用用户名和用户标识符(UID),并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整个生存周期实现用户的唯一性标识,以及用户名或别名、UID等之间的一致性;

b) 应对登录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身份的真实性进行鉴别,根据4.1.2的描述,按以下要求设计:

——采用强化管理的口令鉴别/基于令牌的动态口令鉴别等机制进行身份鉴别,并在每次用户登录系统时进行鉴别;

——鉴别信息应是不可见的,并在存储和传输时有安全保护;

——通过对不成功的鉴别尝试的值(包括尝试次数和时间的阈值)进行预先定义,并明确规定达到该值时应采取的措施来实现鉴别失败的处理。

c) 对注册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应按以下要求设计和实现用户-主体绑定功能:

——将用户进程与所有者用户相关联,使用户进程的行为可以追溯到进程的所有者用户;

——将系统进程动态地与当前服务要求者用户相关联,使系统进程的行为可以追溯到当前服务的要求者用户。

5.2.1.2 自主访问控制

宜根据4.2中访问操作、访问规则、和授权传播的描述,按照GB/T20273—2006中6.2.3.2的要求,从以下方面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自主访问控制功能:

a) 允许命名用户以用户的身份规定并控制对客体的访问,并阻止非授权用户对客体的访问;

b) 用目录表访问控制、存取控制表访问控制、能力表访问控制等访问控制表访问控制确定主体对客体的访问权限;

c) 自主访问控制的粒度应是用户级和表级和/或记录、字段级;

d) 自主访问控制应与身份鉴别和审计相结合,通过确认用户身份的真实性和记录用户的各种成功的或不成功的访问,使用户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明确的责任。

5.2.1.3 安全审计

宜根据4.6的描述,按GB/T20273—2006中6.2.2.3的要求,设计安全审计功能。本安全保护等级要求:

a) 安全审计功能的设计应与用户标识与鉴别、自主访问控制等安全功能的设计紧密结合;

b) 提供审计日志,潜在侵害分析,基本审计查阅和有限审计查阅,安全审计事件选择,以及受保护的审计踪迹存储等功能;

c) 能够生成、维护及保护审计过程,使其免遭修改、非法访问及破坏,特别要保护审计数据,要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用户访问;

d) 能够创建并维护一个对受保护客体访问的审计踪踪,保护审计记录不被未授权的访问、修改和破坏。

5.2.1.4 用户数据完整性

宜根据4.7的描述,按GB/T20273—2006中6.2.3.3的要求,从以下方面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数据完整性功能:

a) 在对数据进行访问操作时,检查以库结构形式存储在数据库中的用户数据是否出现完整性错误;

b) 对数据库管理系统内部传输的用户数据,如进程间的通信,应提供保证数据完整性的功能;

c) 对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处理的用户数据,宜根据4.7.1、4.7.2、4.7.3的描述,按照GB/T20273—2006中6.2.3.5的要求实现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完整性,按回退的要求设计相应的SSODB安全功能模块,进行异常情况的事务回退,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5.2.1.5 用户数据保密性

宜根据4.8.1、4.8.2和4.8.3中a)的描述,按GB/T20273—2006中6.2.3.4的要求,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数据保密性保护功能。

5.2.2 SSODB自身安全保护

5.2.2.1 SSF物理安全保护

宜按GB/T20273—2006中6.2.4.1的要求,实现SSF的物理安全保护,通过对物理攻击的检查,发现以物理方式的攻击对SSF造成的威胁和破坏。

5.2.2.2 SSF运行安全保护

宜按GB/T20273—2006中6.2.4.2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实现SSF的运行安全保护:

a) 系统在设计时不应留有“后门”。即不应以维护、支持或操作需要为借口,设计有违反或绕过安全规则的任何类型的入口和文档中未说明的任何模式的入口;

b) 安全结构应是一个独立的、严格定义的系统软件的一个子集,并应防止外部干扰和破坏,如修改其代码或数据结构;

c) 应提供设置和升级配置参数的安装机制,在初始化和对与安全有关的数据结构进行保护之前,应对用户和管理员的安全策略属性应进行定义;

d) 当数据库管理系统安装完成后,在普通用户访问之前,系统应配置好初始用户和管理员职责、审计参数、系统审计跟踪设置以及对客体的合适的访问控制;

e) 在SSODB失败或中断后,应保护其以最小的损害得到恢复,并按照失败保护中所描述的内容,实现对SSF出现失败时的处理。

5.2.2.3 SSF数据安全保护

宜按GB/T20273—2006中6.2.4.3的要求,对在SSODB内传输的SSF数据进行以下安全保护:

a) 实现SSODB内SSF数据传输的基本保护;

b) SSODB内SSF数据复制的一致性保护。

5.2.2.4 资源利用

宜按GB/T20273—2006中6.2.4.4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实现SSODB的资源利用:

a) 通过一定措施确保当系统出现某些确定的故障时,SSF也能维持正常运行;

b) 采取适当的策略,按有限服务优先级提供主体使用SSC内某个资源子集的优先级,进行SSODB资源的管理和分配;

c) 按资源分配中最大限额的要求,进行SSODB资源的管理和分配,确保用户和主体不会独占某种受控资源;

d) 确保在被授权的主体发出请求时,资源能被访问和利用;

e) 当系统资源的服务水平降低到预先规定的最小值时,应能检测和报警。

5.2.2.5 SSODB访问控制

宜按GB/T20273—2006中6.2.4.5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实现SSODB的访问控制:

a) 按会话建立机制的要求,对会话建立的管理进行设计。在建立SSODB会话之前,应鉴别用户的身份。登录机制不允许鉴别机制本身被旁路;

b) 按多重并发会话限定中基本限定的要求,进行会话管理的设计。在基于基本标识的基础上,SSF应限制系统的并发会话的最大数量,并应利用默认值作为会话次数的限定数;

c) 按可选属性范围限定的要求,选择某种会话安全属性的所有失败的尝试 ,对用来建立会话的安全属性的范围进行限制;

d) 成功登录系统后,SSODB应记录并向用户显示以下数据:

——日期、时间、来源和上次成功登录系统的情况;

——上次成功访问系统以来身份鉴别失败的情况;

——应显示口令到期的天数;

——成功或不成功的事件次数的显示可以用整数计数、时间戳列表等表述方法。

5.2.3 SSODB设计和实现

5.2.3.1 配置管理

宜按GB/T20273—2006中6.2.5.1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实现SSODB的配置管理:

a) 在配置管理能力方面应实现对版本号、配置项、授权控制等方面的管理要求;

b) 配置管理范围方面,应将SSODB的实现表示、设计文档、测试文档、用户文档、管理员文档以及配置管理文档等置于配置管理之下;

c) 在系统的整个生存期,即在它的开发、测试和维护期间,只有被授权的代码和代码修改才允许被加进已交付的源码的基本部分。所有改变应被记载和检查,以确保不危及系统的安全。通过技术、物理和保安规章三方面的结合,充分保护生成系统所用到的源码免遭未授权的修改和毁坏。在软件配置管理系统中,应包含以下方面的工具规程:

——从源码产生出系统新版本;

——鉴定新生成的系统版本;

——保护源码免遭未授权修改。

5.2.3.2 分发和操作

宜按GB/T20273—2006中6.2.5.2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实现SSODB的分发和操作:

a) 应以文档形式提供对SSODB安全地进行分发的过程,并对安装、生成和启动的过程进行说明,最终生成安全的配置。文档中所描述的内容应包括:

——提供分发的过程;

——安全启动和操作的过程;

——建立日志的过程;

b) 对系统的未授权修改的风险,应在交付时控制到最低限度。包装及安全分送和安装过程中的安全性由末端用户确认,所有安全机制都应以功能状态交付;

c) 所有软件应提供安全安装默认值,使安全机制有效地发挥安全功能;

d) 随同系统交付的全部默认用户标识码,在交付时处于非激活状态,并在使用前由管理员激活;

e) 用户文档应同交付的软件一起包装,并应有一套规程确保当前送给用户的软件是严格按照最新的版本制作的。

5.2.3.3 开发

宜按GB/T20273—2006中6.2.5.3的要求,从以下方面进行SSODB的开发:

a) 按非形式化安全策略模型、完全定义的外部接口、描述性高层设计、SSF子集实现、SSF内部结构层次化、描述性低层设计、非形式化对应性说明的要求,进行SSODB的设计;

b) 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应保护数据的完整性,例如,检查数据更新的规则,多重输入的正确处理,返回状态的检查,中间结果的检查,合理值输入检查,事务处理更新的正确性检查等;

c) 在内部代码检查时,应解决潜在的安全缺陷,关闭或取消所有的后门;

d) 交付的软件和文档,应进行关于安全缺陷的定期的和书面的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告知用户;

e) 由系统控制的敏感数据,如口令、密钥等,不应在未受保护的程序或文档中以明文形式存储;

f) 应以书面形式提供给用户关于软件所有权法律保护的指南。

5.2.3.4 文档要求

宜按GB/T20273—2006中6.2.5.4的要求,从以下方面编制SSODB文档:

a) 用户文档应提供关于不同用户的可见的安全机制以及如何利用它们的信息,并说明它们的用途和提供有关它们使用的指南;

b) 安全管理员文档应提供有关如何设置、维护和分析系统安全的详细指导,包括当运行一个安全设备时,需要控制的有关功能和特权的警告,以及与安全有关的管理员功能的详细描述,包括增加和删除一个用户、改变主、客体的安全属性等;

c) 文档中不应提供任何一旦泄露将会危及系统安全的信息。有关安全的指令和文档应划分等级分别提供给用户、数据库系统管理员和系统安全员。这些文档应为独立的文档,或作为独立的章节插入到管理员指南和用户指南中。文档也可为硬拷贝、电子文档或联机文档。如果是联机文档应控制对其的访问;

d) 应提供关于所有审计工具的文档,包括为检查和保持审计文件所推荐的过程、针对每种审计事件的详细审计记录文件、为周期性备份和删除审计记录所推荐的过程等;

e) 应提供如何进行系统自我评估的章节(带有网络管理、口令要求、拨号访问控制、意外事故计划的安全报告)和为灾害恢复计划所做的建议,以及描述普通入侵技术和其它威胁及查出及阻止的方法。

5.2.3.5 生存周期支持

宜按GB/T20273—2006中6.2.5.5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实现SSODB的生存周期支持:

a) 按开发者定义生存周期模型明确定义开发工具的要求进行SSODB开发,并提供开发过程中的安全措施说明;

b) 文档应详细阐述安全启动和操作的过程,详细说明安全功能在启动、正常操作维护时是否能被撤消或修改,说明在故障或系统出错时如何恢复系统至安全状态;

c) 如果系统含有加强安全性的硬件,那么管理员、终端用户或自动的诊断测试,应能在各自的操作环境中运行它并详细说明操作过程。

5.2.3.6 测试

宜按GB/T20273—2006中6.2.5.6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对SSODB进行测试:

a) 通过一般功能测试,相符独立性测试、范围证据和范围分析,高层设计的测试,确认SSODB的功能与所要求功能的一致性;

b) 所有系统的安全特性,应被全面测试,包括查找漏洞,如允许违反系统访问控制要求、允许违反资源访问控制要求、允许拒绝服务、允许多审计或验证数据进行未授权访问等;

c) 所有发现的漏洞应被改正、消除或使其无效,并在消除漏洞后重新测试,以证实它们已被消除,且没有引出新的漏洞;

d) 应提供测试文档,详细描述测试计划、测试过程、测试结果。

5.2.3.7 脆弱性评定

宜按GB/T20273—2006中6.2.5.7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对SSODB进行脆弱性评定:

a) 对防止误用的评定,通过对文档的检查,查找SSODB以不安全的方式进行使用或配置而不为人们所察觉的情况;

b) 对SSODB安全功能强度评估,通过对安全机制的安全行为的合格性或统计结果的分析,证明其达到或超过安全目标要求所定义的最低强度;

c) 开发者脆弱性分析,通过确定明显的安全脆弱性的存在,并确认在所期望的环境中所存在的脆弱性不会被利用。

5.2.4 SSODB安全管理

宜按GB/T20273—2006中6.2.6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实现SSODB的安全管理:

a) 对相应的SSODB的访问控制、鉴别控制、审计等相关的安全功能,以及与一般的安装、配置和维护有关的功能,制定相应的操作、运行规程和行为规章制度;

b) 根据本级中安全功能技术要求和安全保证技术要求所涉及的安全属性,实现SSODB安全属性的管理;

c) 根据本级中安全功能技术要求和安全保证技术要求所涉及的安全数据,实现SSODB安全数据的管理。

5.3 第三级:安全标记保护级

5.3.1 安全功能

5.3.1.1 身份鉴别

身份鉴别包括对用户的身份进行标识和鉴别。一般应根据4.1的描述,按GB/T20273—2006中6.3.3.1的要求,从以下方面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身份鉴别功能:

a) 应对进入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根据4.1.1的描述,按以下要求设计:

——凡需进入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应先进行标识(建立账号);

——数据库管理系统用户标识一般使用用户名和用户标识符(UID),并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整个生存周期实现用户的唯一性标识,以及用户名或别名、UID等之间的一致性;

b) 应对登录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身份的真实性进行鉴别,根据4.1.2的描述,按以下要求设计:

——采用强化管理的口令鉴别/基于令牌的动态口令鉴别/生物特征鉴别/数字证书鉴别等机制进行身份鉴别,并在每次用户登录系统时进行鉴别;

——鉴别信息应是不可见的,并在存储和传输时按GB/T20273—2006中6.3.3.8的要求,用加密方法进行安全保护;

——通过对不成功的鉴别尝试的值(包括尝试次数和时间的阈值)进行预先定义,并明确规定达到该值时应采取的措施来实现鉴别失败的处理。

c) 对注册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应按以下要求设计和实现用户-主体绑定功能:

——将用户进程与所有者用户相关联,使用户进程的行为可以追溯到进程的所有者用户;

——将系统进程动态地与当前服务要求者用户相关联,使系统进程的行为可以追溯到当前服务的要求者用户。

5.3.1.2 自主访问控制

一般应根据4.2中访问操作、访问规则、和授权传播的描述,按照GB/T20273—2006中6.3.3.3的要求,从以下方面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自主访问控制功能:

a) 允许命名用户的身份规定并控制对客体的访问,并阻止非授权用户对客体的访问;

b) 用目录表访问控制、存取控制表访问控制、能力表访问控制等访问控制表访问控制确定主体对客体的访问权限;

c) 自主访问控制的粒度应是用户级和表级和/或记录、字段级;

d) 自主访问控制应与身份鉴别和审计相结合,通过确认用户身份的真实性和记录用户的各种成功的或不成功的访问,使用户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明确的责任;

e) 应限制授权传播,要求对不可传播的授权进行明确定义提供支持,由系统自动检查并限制这些授权的传播。

5.3.1.3 标记

一般应根据4.3的描述,按GB/T20273—2006中6.3.3.4的要求,从以下方面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标记功能:

a) 数据库用户的敏感标记,应在用户建立注册账户后由系统安全员通过SSODB所提供的安全员界面操作进行标记;

b) 数据库客体的敏感标记,应在数据输入到由SSODB安全功能所控制的范围内时以默认方式生成或由安全员通过操作界面进行标记。

5.3.1.4 强制访问控制

一般应根据4.4的描述,按照GB/T20273—2006中6.3.3.5的要求,从以下方面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强制访问控制功能:

a) 将强制访问控制的范围应限定在所定义的主体与客体,并且,强制访问控制的客体粒度应是表级和/或记录、字段级;

b) 应将系统的常规管理、与安全有关的管理以及审计管理,分别由数据库系统管理员、系统安全员和系统审计员来承担,按最小授权原则分别授予它们各自为完成自己承担任务所需的最小权限,并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5.3.1.5 数据流控制

一般应根据4.5的要求,按GB/T20273—2006中6.3.3.6的要求,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流控制功能。

5.3.1.6 安全审计

一般应根据4.6的描述,按GB/T20273—2006中6.3.2.4的要求,从以下方面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计审计功能:

a) 安全审计功能的设计应与用户标识与鉴别、自主访问控制、标记与强制访问控制等安全功能的设计紧密结合;

b) 提供审计日志、实时报警生成,潜在侵害分析、基于异常检测,基本审计查阅、有限审计查阅和可选审计查阅,安全审计事件选择,以及受保护的审计踪迹存储和审计数据的可用性确保等功能;

c) 能够生成、维护及保护审计过程,使其免遭修改、非法访问及破坏,特别要保护审计数据,要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用户访问;

d) 能够创建并维护一个对受保护客体访问的审计跟踪,保护审计记录不被未授权的访问、修改和破坏;

e) 对网络环境下运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应建立统一管理和控制的审计机制。

5.3.1.7 用户数据完整性

一般应根据4.7的描述,按GB/T20273—2006中6.3.3.7的要求,从以下方面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数据完整性保护功能:

a) 在对数据进行访问操作时,检查以库结构形式存储在数据库中的用户数据是否出现完整性错误;

b) 对数据库管理系统内部传输的用户数据,如进程间的通信,应提供保证数据完整性的功能;

c) 对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处理的用户数据,应根据4.7.1、4.7.2、4.7.3的描述,按照GB/T20273—2006中6.3.3.7的要求实现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完整性,按回退的要求设计相应的SSODB安全功能模块,进行异常情况的事务回退,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5.3.1.8 用户数据保密性

一般应根据4.8.1、4.8.2和4.8.3中a)b)的描述,按GB/T20273—2006中6.3.3.8的要求,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数据保密性保护功能。

5.3.2 SSODB自身安全保护

5.3.2.1 SSF物理安全保护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3.4.1的要求,实现SSF的物理安全保护,通过对物理攻击的检查和自动报告,及时发现以物理方式的攻击对SSF造成的威胁和破坏。

5.3.2.2 SSF运行安全保护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3.4.2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实现SSF的运行安全保护:

a) 系统在设计时不应留有“后门”。即不应以维护、支持或操作需要为借口,设计有违反或绕过安全规则的任何类型的入口和文档中未说明的任何模式的入口;

b) 安全结构应是一个独立的、严格定义的系统软件的一个子集,并应防止外部干扰和破坏,如修改其代码或数据结构;

c) 应提供设置和升级配置参数的安装机制,在初始化和对与安全有关的数据结构进行保护之前,应对用户和管理员的安全策略属性应进行定义;

d) 当数据库管理系统安装完成后,在普通用户访问之前,系统应配置好初始用户和管理员职责、审计参数、系统审计跟踪设置以及对客体的合适的访问控制;

e) 在SSODB失败或中断后,应保护文本以最小的损害得到恢复。并按照失败保护中所描述的内容,实现对SSF出现失败时的处理;

f) 系统应为数据库系统安全管理人员提供一种机制,来产生安全参数值的详细报告。

5.3.2.3 SSF数据安全保护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3.4.3的要求,对在SSODB内传输的SSF数据,从以下方面实现安全保护:

a) 实现对输出SSF数据可用性、保密性、和完整性保护;

b) 实现SSODB内SSF数据传输的基本保护、数据分离传输、数据完整性保护;

a) 安全审计功能的设计应与用户标识与鉴别、自主访问控制、标记与强制访问控制等安全功能的设计紧密结合;

b) 提供审计日志、实时报警生成,潜在侵害分析、基于异常检测,基本审计查阅、有限审计查阅和可选审计查阅,安全审计事件选择,以及受保护的审计踪迹存储和审计数据的可用性确保等功能;

c) 能够生成、维护及保护审计过程,使其免遭修改、非法访问及破坏,特别要保护审计数据,要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用户访问;

d) 能够创建并维护一个对受保护客体访问的审计跟踪,保护审计记录不被未授权的访问、修改和破坏;

e) 对网络环境下运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应建立统一管理和控制的审计机制。

5.3.1.7 用户数据完整性

一般应根据4.7的描述,按GB/T20273—2006中6.3.3.7的要求,从以下方面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数据完整性保护功能:

a) 在对数据进行访问操作时,检查以库结构形式存储在数据库中的用户数据是否出现完整性错误;

b) 对数据库管理系统内部传输的用户数据,如进程间的通信,应提供保证数据完整性的功能;

c) 对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处理的用户数据,应根据4.7.1、4.7.2、4.7.3的描述,按照GB/T20273—2006中6.3.3.7的要求实现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完整性,按回退的要求设计相应的SSODB安全功能模块,进行异常情况的事务回退,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5.3.1.8 用户数据保密性

一般应根据4.8.1、4.8.2和4.8.3中a)b)的描述,按GB/T20273—2006中6.3.3.8的要求,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数据保密性保护功能。

5.3.2 SSODB自身安全保护

5.3.2.1 SSF物理安全保护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3.4.1的要求,实现SSF的物理安全保护,通过对物理攻击的检查和自动报告,及时发现以物理方式的攻击对SSF造成的威胁和破坏。

5.3.2.2 SSF运行安全保护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3.4.2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实现SSF的运行安全保护:

a) 系统在设计时不应留有“后门”。即不应以维护、支持或操作需要为借口,设计有违反或绕过安全规则的任何类型的入口和文档中未说明的任何模式的入口;

b) 安全结构应是一个独立的、严格定义的系统软件的一个子集,并应防止外部干扰和破坏,如修改其代码或数据结构;

c) 应提供设置和升级配置参数的安装机制,在初始化和对与安全有关的数据结构进行保护之前,应对用户和管理员的安全策略属性应进行定义;

d) 当数据库管理系统安装完成后,在普通用户访问之前,系统应配置好初始用户和管理员职责、审计参数、系统审计跟踪设置以及对客体的合适的访问控制;

e) 在SSODB失败或中断后,应保护文本以最小的损害得到恢复。并按照失败保护中所描述的内容,实现对SSF出现失败时的处理;

f) 系统应为数据库系统安全管理人员提供一种机制,来产生安全参数值的详细报告。

5.3.2.3 SSF数据安全保护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3.4.3的要求,对在SSODB内传输的SSF数据,从以下方面实现安全保护:

a) 实现对输出SSF数据可用性、保密性、和完整性保护;

b) 实现SSODB内SSF数据传输的基本保护、数据分离传输、数据完整性保护;

c) 实现SSF间的SSF数据的一致性和SSODB内SSF数据复制的一致性保护。

5.3.2.4 资源利用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3.4.4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实现SSODB的资源利用:

a) 通过一定措施确保当系统出现某些确定的故障时,SSF也能维持正常运行;

b) 采取适当的策略,按有限服务优先级提供主体使用SSC内某个资源子集的优先级,进行SSODB资源的管理和分配;

c) 按资源分配中最大限额的要求,进行SSODB资源的管理和分配,确保用户和主体不会独占某种受控资源;

d) 确保在被授权的主体发出请求时,资源能被访问和利用;

e) 当系统资源的服务水平降低到预先规定的最小值时,应能检测和报警;

f) 系统应提供软件及数据备份和恢复的机制;

g) 系统应能提供命名的或用户可访问的系统资源的修改历史记录。

5.3.2.5 SSODB访问控制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3.4.5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实现SSODB的访问控制:

a) 按会话建立机制的要求,对会话建立的管理进行设计。在建立SSODB会话之前,应鉴别用户的身份;登录机制不允许鉴别机制本身被旁路;

b) 按多重并发会话限定中基本限定的要求,进行会话管理的设计。在基于基本标识的基础上,SSF应限制系统的并发会话的最大数量,并应利用默认值作为会话次数的限定数;

c) 按可选属性范围限定的要求,选择某种会话安全属性的所有失败的尝试 ,对用来建立会话的安全属性的范围进行限制;

d) 成功登录系统后,SSODB应记录并向用户显示以下数据:

——日期、时间、来源和上次成功登录系统的情况;

——上次成功访问系统以来身份鉴别失败的情况;

——应显示口令到期的天数;

——成功或不成功的事件次数的显示可以用整数计数、时间戳列表等表述方法;

e) 在规定的未使用时限后,系统应断开会话或重新鉴别用户,系统应提供时限的默认值;

f) 当用户鉴别过程不正确的次数达到系统规定的次数时,系统应退出登录过程并终止与用户的 交互;

g) 系统应提供一种机制,能按时间、进入方式、地点、网络地址或端口等条件规定哪些用户能进入系统。

5.3.3 SSODB设计和实现

5.3.3.1 配置管理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3.5.1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实现SSODB的配置管理:

a) 在配置管理能力方面应实现对版本号、配置项、授权控制等方面的要求;

b) 在配置管理自动化方面要求部分的配置管理自动化;

c) 配置管理范围方面,应将SSODB的实现表示、设计文档、测试文档、用户文档、管理员文档以及配置管理文档等置于配置管理之下, 要求实现对配置管理范围内的问题,特别是安全缺陷问题进行跟踪;

d) 在系统的整个生存期,即在它的开发、测试和维护期间,应有一个软件配置管理系统处于保持对改变源码和文件的控制状态。只有被授权的代码和代码修改才允许被加进已交付的源码的基本部分。所有改变应被记载和检查,以确保不危及系统的安全。通过技术、物理和保安规章三方面的结合,充分保护生成系统所用到的源码免遭未授权的修改和毁坏。在软件配置管理系统中,应包含以下方面的工具规程:

——从源码产生出系统新版本;

——鉴定新生成的系统版本;

——保护源码免遭未授权修改。

5.3.3.2 分发和操作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3.5.2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实现SSODB的分发和操作:

a) 应以文档形式提供对SSODB安全地进行分发的过程,并对对修改检测过程进行说明,最终生成安全的配置。文档中所描述的内容应包括:

——提供分发的过程;

——安全启动和操作的过程;

——建立日志的过程;

——修改检测的内容;

——对任何安全加强功能在启动、正常操作维护时能被撤消或修改的阐述;

——在故障或硬件、软件出错后恢复系统至安全状态的规程;

——对含有加强安全性的硬件部件,应说明用户或自动的诊断测试的操作环境和使用方法;

——所有诊断测试过程中,为加强安全性的硬件部件所提供例证的结果;

——在启动和操作时产生审计踪迹输出的例证;

b) 对系统的未授权修改的风险,应在交付时控制到最低限度。在包装及安全分送和安装过程中,这种控制应采取软件控制的方式,安全性由末端用户确认,所有安全机制都应以功能状态交付;

c) 所有软件应提供安全安装默认值,在客户不做选择时,默认值应使安全机制有效地发挥安全功能;

d) 随同系统交付的全部默认用户标识码,应在交付时处于非激活状态,并在使用前由管理员激活;

e) 用户文档应同交付的软件一起包装,并应有一套规程确保当前送给用户的软件是严格按照最新的版本制作的;

f) 以安全方式开发并交付系统后,仍应提供对产品的长期维护和评估的支持,包括产品中的安全漏洞和现场问题的解决;

g) 应以书面形式向用户通告新的全问题;

h) 可能受到威胁的所有的安全问题,均应描述其特点,并被作为主要的问题对待,直到它被解决或在用户同意下降级使用;

i) 为了支持已交付的软件的每个版本,对所有已有的安全漏洞都应有文档说明,并提交用户。

j) 安全漏洞应及时修改。安全功能的增加和改进应独立于系统版本的升级;

k) 没有用户授权,不应在正进行生产性运行的系统上实施新特性和简易原型的开发、测试和安装;

l) 新版本不应违反最初的安全策略和设想,应避免在维护、增加或功能升级中引入安全漏洞。所有功能的改变和安全结构设置的默认值都应在文档中被记录。在新版本交付用户使用时,用户应能得到相应的文档。

5.3.3.3 开发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3.5.3的要求,从以下方面进行SSODB的开发:

a) 应按非形式化安全策略模型、非形式化功能说明、完全定义的外部接口、安全加强的高层设计、SSF完全实现、SSF内部结构层次化、描述性低层设计、非形式化对应性说明的要求,进行SSODB的开发;

b) 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应保护数据的完整性,例如,检查数据更新的规则,多重输入的正确处理,返回状态的检查,中间结果的检查,合理值输入检查,事务处理更新的正确性检查等;

c) 在内部代码检查时,应解决潜在的安全缺陷,关闭或取消所有的后门;

d) 交付的软件和文档,应进行关于安全缺陷的定期的和书面的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告知用户;

e) 由系统控制的敏感数据,如口令、密钥等,不应在未受保护的程序或文档中以明文形式存储;

f) 应以书面形式提供给用户关于软件所有权法律保护的指南;

g) 在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的敏感阶段,应保持一个安全环境,该安全环境要求:

——描述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所使用的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使用和维护情况的安全策略和措施应有书面记载,并可供检查;

——系统开发过程中使用的所有计算机系统应接受定期的和有书面记载的内部安全审计,描述审计过程的文件和真实的审计报告应可供检查;

——除授权的分发机构外,不应在开发环境外部复制或分发内部文档;

——开发环境的计算机系统使用的所有软件应当合法地从确定的渠道获得;

——开发者个人独自开发的软件,应在被开发管理者审核后才能用于开发的系统。

5.3.3.4 文档要求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3.5.4的要求,从以下方面编制SSODB的文档:

a) 用户文档应提供关于不同用户的可见的安全机制以及如何利用它们的信息,并说明它们的用途和提供有关它们使用的指南;

b) 安全管理员文档应提供有关如何设置、维护和分析系统安全的详细指导,包括当运行一个安全设备时,需要控制的有关功能和特权的警告,以及与安全有关的管理员功能的详细描述,包括增加和删除一个用户、改变主、客体的安全属性等;

c) 文档中不应提供任何一旦泄露将会危及系统安全的信息。有关安全的指令和文档应划分等级分别提供给用户、数据库系统管理员和系统安全员。这些文档应为独立的文档,或作为独立的章节插入到管理员指南和用户指南中。文档也可为硬拷贝、电子文档或联机文档。如果是联机文档应控制对其的访问;

d) 应提供关于所有审计工具的文档,包括为检查和保持审计文件所推荐的过程、针对每种审计事件的详细审计记录文件、为周期性备份和删除审计记录所推荐的过程等;

e) 应提供如何进行系统自我评估的章节(带有网络管理、口令要求、拨号访问控制、意外事故计划的安全报告)和为灾害恢复计划所做的建议,以及描述普通入侵技术和其它威胁及查出和阻止的方法;

f) 安全管理员文档应提供安全管理员了解如何用安全的方式管理系统,除了给出一般的安全忠告,还要明确:

——在系统用安全的方法设置时,围绕用户、用户账户、用户组成员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属性等,应如何安装或终止安装;

——在系统的生存周期内如何用安全的方法维护系统,包括为了防止系统被破坏而进行的每天、每周、每月的安全常规备份等;

——如何用安全的方法重建部分SSODB(如内核)的方法(如果允许在系统上重建SSODB);

——说明审计跟踪机制,使授权用户可以有效地使用审计跟踪来执行本地的安全策略;

——必要时,如何调整系统的安全默认配置。

#p#副标题#e#

5.3.3.5 生存周期支持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3.5.5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实现SSODB的生存周期支持:

a) 按标准的生存周期模型和明确定义开发工具的要求进行开发,提供安全措施说明和基本的缺陷纠正;

b) 文档应详细阐述安全启动和操作的过程,详细说明安全功能在启动、正常操作维护时是否能被撤消或修改,说明在故障或系统出错时如何恢复系统至安全状态;

c) 如果系统含有加强安全性的硬件,那么管理员、终端用户或自动的诊断测试,应能在各自的操作环境中运行它并详细说明操作过程。

5.3.3.6 测试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3.5.6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对SSODB进行测试:

a) 应通过范围证据和测试范围分析,高层设计测试和低层设计测试,顺序的功能测试,相符独立性测试和抽样独立性测试等,确认SSODB的功能与所要求的功能相一致;

b) 所有系统的安全特性,应被全面测试。包括查找漏洞,如允许违反系统访问控制要求、允许违反资源访问控制要求、允许拒绝服务、允许多审计或验证数据进行未授权访问等;

c) 所有发现的漏洞应被改正、消除或使其无效,并在消除漏洞后重新测试,以证实它们已被消除,且没有引出新的漏洞;

d) 应提供测试文档,详细描述测试计划、测试过程、测试结果。

5.3.3.7 脆弱性评定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3.5.7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对SSODB进行脆弱性评定:

a) 对防止误用的评定,应通过对文档的检查和分析确认,查找SSODB以不安全的方式进行使用或配置而不为人们所察觉的情况;

b) 对SSODB安全功能强度评估,应通过对安全机制的安全行为的合格性或统计结果的分析,证明其达到或超过安全目标要求所定义的最低强度;

c) 独立脆弱性分析,应通过独立穿透测试,确定SSODB可以抵御的低攻击能力攻击者发起的攻击。

5.3.4 SSODB安全管理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3.6SSODB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实现SSODB的安全管理:

a) 对相应的SSODB的访问控制、鉴别控制、审计等相关的安全功能,以及与一般的安装、配置和维护有关的功能,制定相应的操作、运行规程和行为规章制度;

b) 根据本级中安全功能技术要求和安全保证技术要求所涉及的安全属性,设计SSODB安全属性管理;

c) 根据本级中安全功能技术要求和安全保证技术要求所涉及的安全数据,设计SSODB安全数据管理;

d) 将数据库系统管理员、安全员和审计员等重要安全角色分别设置专人担任,并按最小授权原则分别授予他们各自为完成自身任务所需的最小权限,并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5.4 第四级:结构化保护级

5.4.1 安全功能

5.4.1.1 身份鉴别

身份鉴别包括对用户的身份进行标识和鉴别。一般应根据4.1的描述,按GB/T20273—2006中6.4.3.1的要求,从以下方面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身份鉴别功能:

a) 应对进入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根据4.1.1的描述,按以下要求设计:

——凡需进入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应先进行标识(建立账号);

——数据库管理系统用户标识一般使用用户名和用户标识符(UID),并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整个生存周期实现用户的唯一性标识,以及用户名或别名、UID等之间的一致性;

b) 应对登录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身份的真实性进行鉴别,根据4.1.2的描述,按以下要求设计:

——采用强化管理的口令和/或基于令牌的动态口令和/或生物特征鉴别和/或数字证书等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多鉴别机制,实现对用户身份的真实性鉴别,并在每次用户登录系统时和重新连接时进行鉴别;

——鉴别信息应是不可见的,并在存储和传输时按GB/T20273—2006中6.4.3.8的要求,用加密方法进行安全保护;

——通过对不成功的鉴别尝试的值(包括尝试次数和时间的阈值)进行预先定义,并明确规定达到该值时应采取的措施来实现鉴别失败的处理。

c) 对注册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应按以下要求设计和实现用户-主体绑定功能:

——将用户进程与所有者用户相关联,使用户进程的行为可以追溯到进程的所有者用户;

——将系统进程动态地与当前服务要求者用户相关联,使系统进程的行为可以追溯到当前服务的要求者用户。

5.4.1.2 自主访问控制

一般应根据4.2中访问操作、访问规则、和授权传播的描述,按照GB/T20273—2006中6.4.3.3的要求,从以下方面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自主访问控制功能:

a) 允许命名用户以用户的身份规定并控制对客体的访问,并阻止非授权用户对客体的访问;

b) 用目录表访问控制、存取控制表访问控制、能力表访问控制等访问控制表访问控制确定主体对客体的访问权限;

c) 自主访问控制的粒度应是用户级和表级和/或记录、字段级;

d) 自主访问控制应与身份鉴别和审计相结合,通过确认用户身份的真实性和记录用户的各种成功的或不成功的访问,使用户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明确的责任;

e) 应限制授权传播,要求对不可传播的授权进行明确定义提供支持,由系统自动检查并限制这些授权的传播。

5.4.1.3 标记

一般应根据4.3的描述,按GB/T20273—2006中6.4.3.4的要求,从以下方面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标记功能:

a) 数据库用户的敏感标记,应在用户建立注册账户后由系统安全员通过SSODB所提供的安全员界面操作进行标记;

b) 数据库客体的敏感标记,应在数据输入到由SSODB安全功能所控制的范围内时以默认方式生成或由安全员通过操作界面进行标记;

c) 将标记扩展到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所有主体与客体;对于从SSODB控制范围外输入的未标记数据,应进行默认标记或由系统安全员进行标记;对于输出到SSODB控制范围外的数据,如打印输出的数据,应明显地标明该数据的安全标记。

5.4.1.4 强制访问控制

一般应根据4.4的描述,按GB/T20273—2006中6.4.3.5的要求,从以下方面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强制访问控制功能:

a) 将强制访问控制扩展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所有主体与客体,并且,强制访问控制的客体粒度应是表级和/或记录、字段级级;

b) 应将系统的常规管理、与安全有关的管理以及审计管理,分别由数据库系统管理员、系统安全员和系统审计员来承担,按最小授权原则分别授予它们各自为完成自己承担任务所需的最小权限,并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5.4.1.5 数据流控制

一般应根据4.5的描述,按GB/T20273—2006中6.4.3.6的要求,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流控制功能。

5.4.1.6 安全审计

一般应根据4.6的要求,按GB/T20273—2006中6.4.2.4的要求,从以下方面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审计功能:

a) 安全审计功能的设计应与用户标识与鉴别、自主访问控制、标记与强制访问控制等安全功能的设计紧密结合;

b) 提供审计日志、实时报警生成和违例进程终止,潜在侵害分析、基于异常检测和简单攻击探测,基本审计查阅、有限审计查阅和可选审计查阅,安全审计事件选择,以及受保护的审计踪迹存储、审计数据的可用性确保和防止审计数据丢失的措施等功能;

c) 能够生成、维护及保护审计过程,使其免遭修改、非法访问及破坏,特别要保护审计数据,要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用户访问;

d) 能够创建并维护一个对受保护客体访问的审计跟踪,保护审计记录不被未授权的访问、修改和破坏;

e) 对网络环境下运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应建立统一管理和控制的审计机制。

5.4.1.7 用户数据完整性

一般应根据4.7的描述,按GB/T20273—2006中6.4.3.7的要求,从以下方面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数据完整性功能:

a) 在对数据进行访问操作时,检查以库结构形式存储在数据库中的用户数据是否出现完整性错误;

b) 对数据库管理系统内部传输的用户数据,如进程间的通信,应提供保证数据完整性的功能;

c) 对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处理的用户数据,应根据4.7.1、4.7.2、4.7.3的描述,按GB/T20273—2006中6.4.3.7的要求实现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完整性,按回退的要求设计相应的SSODB安全功能模块,进行异常情况的事务回退,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储、审计数据的可用性确保和防止审计数据丢失的措施等功能;

c) 能够生成、维护及保护审计过程,使其免遭修改、非法访问及破坏,特别要保护审计数据,要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用户访问;

d) 能够创建并维护一个对受保护客体访问的审计跟踪,保护审计记录不被未授权的访问、修改和破坏;

e) 对网络环境下运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应建立统一管理和控制的审计机制。

5.4.1.7 用户数据完整性

一般应根据4.7的描述,按GB/T20273—2006中6.4.3.7的要求,从以下方面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数据完整性功能:

a) 在对数据进行访问操作时,检查以库结构形式存储在数据库中的用户数据是否出现完整性错误;

b) 对数据库管理系统内部传输的用户数据,如进程间的通信,应提供保证数据完整性的功能;

c) 对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处理的用户数据,应根据4.7.1、4.7.2、4.7.3的描述,按GB/T20273—2006中6.4.3.7的要求实现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完整性,按回退的要求设计相应的SSODB安全功能模块,进行异常情况的事务回退,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f) 系统应为数据库系统安全管理人员提供一种机制,来产生安全参数值的详细报告。

5.4.2.3 SSF数据安全保护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4.4.3的要求,对在SSODB内传输的SSF数据,从以下方面进行安全保护:

a) 实现对输出SSF数据可用性、保密性、和完整性保护;

b) 实现SSODB内SSF数据传输的基本传输保护、数据分离传输、数据完检测和改正等;

c) 实现SSF间的SSF数据的一致性和SSODB内SSF数据复制的一致性保护;

d) 实现用户与SSF间的可信路径。

5.4.2.4 资源利用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4.4.4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实现SSODB的资源利用:

a) 通过一定措施确保当系统出现某些确定的故障时,SSF也能维持正常运行;

b) 采取适当的策略,按有限服务优先级提供主体使用SSC内某个资源子集的优先级,进行SSODB资源的管理和分配;

c) 按资源分配中最大限额的要求,进行SSODB资源的管理和分配,确保用户和主体不会独占某种受控资源;

d) 确保在被授权的主体发出请求时,资源能被访问和利用;

e) 当系统资源的服务水平降低到预先规定的最小值时,应能检测和报警;

f) 系统应提供软件及数据备份和恢复的机制;

g) 系统应能提供命名的或用户可访问的系统资源的修改历史记录。

5.4.2.5 SSODB访问控制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4.4.5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实现SSODB的访问控制:

a) 按会话建立机制的要求,对会话建立的管理进行设计。在建立SSODB会话之前,应鉴别用户的身份。登录机制不允许鉴别机制本身被旁路;

b) 按多重并发会话限定中基本限定的要求,进行会话管理的设计。在基于基本标识的基础上,SSF应限制系统的并发会话的最大数量,并应利用默认值作为会话次数的限定数;

c) 按可选属性范围限定的要求,选择某种会话安全属性的所有失败的尝试 ,对用来建立会话的安全属性的范围进行限制;

d) 成功登录系统后,SSODB应记录并向用户显示以下数据:

——日期、时间、来源和上次成功登录系统的情况;

——上次成功访问系统以来身份鉴别失败的情况;

——应显示口令到期的天数;

——成功或不成功的事件次数的显示可以用整数计数、时间戳列表等表述方法;

e) 在规定的未使用时限后,系统应断开会话或重新鉴别用户,系统应提供时限的默认值。

f) 当用户鉴别过程不正确的次数达到系统规定的次数时,系统应退出登录过程并终止与用户的 交互;

g) 系统应提供一种机制,能按时间、进入方式、地点、网络地址或端口等条件规定哪些用户能进入系统。

5.4.3 SSODB设计和实现

5.4.3.1 配置管理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4.5.1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实现SSODB的配置管理:

a) 在配置管理能力方面应实现生成支持和验收过程的要求;

b) 在配置管理自动化方面要求部分的配置管理自动化;

c) 在SSODB的配置管理范围方面,应将SSODB的实现表示、设计文档、测试文档、用户文档、管理员文档以及配置管理文档等置于配置管理之下,要求实现对开发工具配置管理范围的管理;

d) 在系统的整个生存期,即在它的开发、测试和维护期间,应有一个软件配置管理系统处于保持对改变源码和文件的控制状态。只有被授权的代码和代码修改才允许被加进已交付的源码的基本部分。所有改变应被记载和检查,以确保不危及系统的安全。通过技术、物理和保安规章三方面的结合,充分保护生成系统所用到的源码免遭未授权的修改和毁坏。在软件配置管理系统中,应包含以下方面的工具规程:

——从源码产生出系统新版本;

——鉴定新生成的系统版本;

——保护源码免遭未授权修改。

5.4.3.2 分发和操作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4.5.2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实现SSODB的分发和操作:

a) 应以文档形式提供对SSODB安全地进行分发的过程,并对防止修改过程进行说明,最终生成安全的配置。文档中所描述的内容应包括:

——提供分发的过程;

——安全启动和操作的过程;

——建立日志的过程;

——修改检测的内容;

——对任何安全加强功能在启动、正常操作维护时能被撤消或修改的阐述;

——在故障或硬件、软件出错后恢复系统至安全状态的规程;

——对含有加强安全性的硬件部件,应说明用户或自动的诊断测试的操作环境和使用方法;

——所有诊断测试过程中,为加强安全性的硬件部件所提供例证的结果;

——在启动和操作时产生审计踪迹输出的例证;

b) 对系统的未授权修改的风险,应在交付时控制到最低限度。在包装及安全分送和安装过程中,这种控制应采取软件控制的方式,安全性由末端用户确认,所有安全机制都应以功能状态交付;

c) 所有软件应提供安全安装默认值,在客户不做选择时,默认值应使安全机制有效地发挥安全功能;

d) 随同系统交付的全部默认用户标识码,应在交付时处于非激活状态,并在使用前由管理员激活;

e) 用户文档应同交付的软件一起包装,并应有一套规程确保当前送给用户的软件是严格按照最新的版本制作的;

f) 以安全方式开发并交付系统后,仍应提供对产品的长期维护和评估的支持,包括产品中的安全漏洞和现场问题的解决;

g) 应以书面形式向用户通告新的全问题;

h) 可能受到威胁的所有的安全问题,均应描述其特点,并被作为主要的问题对待,直到它被解决或在用户同意下降级使用;

i) 为了支持已交付的软件的每个版本,对所有已有的安全漏洞都应有文档说明,并提交用户。

j) 安全漏洞应及时修改。安全功能的增加和改进应独立于系统版本的升级;

k) 没有用户授权,不应在正进行生产性运行的系统上实施新特性和简易原型的开发、测试和安装;

l) 新版本不应违反最初的安全策略和设想,应避免在维护、增加或功能升级中引入安全漏洞。所有功能的改变和安全结构设置的默认值都应在文档中被记录。在新版本交付用户使用时,用户应能得到相应的文档。

5.4.3.3 开发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4.5.3的要求,从以下方面进行SSODB的开发:

a) 应按半形式化的SSODB安全策略模型、半形式化功能说明、半形式化高层设计、SSF的结构化实现、SSF内部结构复杂度最小化、半形式化低层设计、半形式化对应性说明的要求,进行SSODB的开发;

b) 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应保护数据的完整性,例如,检查数据更新的规则,多重输入的正确处理,返回状态的检查,中间结果的检查,合理值输入检查,事务处理更新的正确性检查等;

c) 在内部代码检查时,应解决潜在的安全缺陷,关闭或取消所有的后门;

d) 有交付的软件和文档,应进行关于安全缺陷的定期的和书面的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告知用户。

e) 由系统控制的敏感数据,如口令、密钥等,不应在未受保护的程序或文档中以明文形式存储;

f) 应以书面形式提供给用户关于软件所有权法律保护的指南;

g) 在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的敏感阶段,应保持一个安全环境,该安全环境要求:

——描述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所使用的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使用和维护情况的安全策略和措施应有书面记载,并可供检查;

——系统开发过程中使用的所有计算机系统应接受定期的和有书面记载的内部安全审计,描述审计过程的文件和真实的审计报告应可供检查;

——除授权的分发机构外,不应在开发环境外部复制或分发内部文档;

——开发环境的计算机系统使用的所有软件应当合法地从确定的渠道获得;

——开发者个人独自开发的软件,应在被开发管理者审核后才能用于开发的系统。

5.4.3.4 文档要求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4.5.4的要求,从以下方面编制SSODB的文档:

a) 用户文档应提供关于不同用户的可见的安全机制以及如何利用它们的信息,并说明它们的用途和提供有关它们使用的指南;

b) 安全管理员文档应提供有关如何设置、维护和分析系统安全的详细指导,包括当运行一个安全设备时,需要控制的有关功能和特权的警告,以及与安全有关的管理员功能的详细描述,包括增加和删除一个用户、改变主、客体的安全属性等;

c) 文档中不应提供任何一旦泄露将会危及系统安全的信息。有关安全的指令和文档应划分等级分别提供给用户、数据库系统管理员和系统安全员。这些文档应为独立的文档,或作为独立的章节插入到管理员指南和用户指南中。文档也可为硬拷贝、电子文档或联机文档。如果是联机文档应控制对其的访问;

d) 应提供关于所有审计工具的文档,包括为检查和保持审计文件所推荐的过程、针对每种审计事件的详细审计记录文件、为周期性备份和删除审计记录所推荐的过程等;

e) 应提供如何进行系统自我评估的章节(带有网络管理、口令要求、拨号访问控制、意外事故计划的安全报告)和为灾害恢复计划所做的建议,以及描述普通入侵技术和其它威胁及查出和阻止它们的方法;

f) 安全管理员文档应提供安全管理员了解如何用安全的方式管理系统,除了给出一般的安全忠告,还要明确:

——在系统用安全的方法设置时,围绕用户、用户账户、用户组成员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属性等,应如何安装或终止安装;

——在系统的生存周期内如何用安全的方法维护系统,包括为了防止系统被破坏而进行的每天、每周、每月的安全常规备份等;

——如何用安全的方法重建部分SSODB(如内核)的方法(如果允许在系统上重建SSODB);

——说明审计跟踪机制,使授权用户可以有效地使用审计跟踪来执行本地的安全策略;

——必要时,如何调整系统的安全默认配置。

5.4.3.5 生存周期支持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4.5.5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实现SSODB的生存周期支持:

a) 应按标准的生存周期模型和遵照实现标准-应用部分的工具和技术的要求进行开发,并提供充分的安全措施和缺陷报告;

b) 文档应详细阐述安全启动和操作的过程,详细说明安全功能在启动、正常操作维护时是否能被撤消或修改,说明在故障或系统出错时如何恢复系统至安全状态;

c) 如果系统含有加强安全性的硬件,那么管理员、终端用户或自动的诊断测试,应能在各自的操作环境中运行它并详细说明操作过程。

5.4.3.6 测试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4.5.6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对SSODB进行测试:

a) 应通过测试范围证据和严格的范围分析、高层设计测试、低层设计测试和实现表示测试、顺序的功能测试、相符独立性测试和抽样独立性测试等,确认SSODB的功能与所要求的功能相一致;

b) 所有系统的安全特性,应被全面测试。包括查找漏洞,如允许违反系统访问控制要求、允许违反资源访问控制要求、允许拒绝服务、允许多审计或验证数据进行未授权访问等;

c) 所有发现的漏洞应被改正、消除或使其无效,并在消除漏洞后重新测试,以证实它们已被消除,且没有引出新的漏洞;

d) 应提供测试文档,详细描述测试计划、测试过程、测试结果。

5.4.3.7 脆弱性评定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4.5.7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对SSODB进行脆弱性评定:

a) 通过一般性的隐蔽信道分析,对隐蔽存储信道进行搜索,标识出可识别的隐蔽存储信道;

b) 对防止误用的评定,通过对文档的检查和分析确认,查找SSODB以不安全的方式进行使用或配置而不为人们所察觉的情况;

c) 对SSODB安全功能强度评估,通过对安全机制的安全行为的合格性或统计结果的分析,证明其达到或超过安全目标要求所定义的最低强度;

d) 中抵抗力分析,通过独立穿透测试和对脆弱性的系统化搜索,确定SSODB可以抵御中攻击能力攻击者发起的穿透性攻击。

5.4.4 SSODB安全管理要求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4.6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实现SSODB的安全管理:

a) 对相应的SSODB的访问控制、鉴别控制、审计等安全功能,以及与一般的安装、配置和维护有关的功能,制定相应的操作、运行规程和行为规章制度;

b) 根据本级中安全功能技术要求和安全保证技术要求所涉及的安全属性,设计SSODB安全属性管理;

c) 根据本级中安全功能技术要求和安全保证技术要求所涉及的安全数据,设计SSODB安全数据管理;

d) 将数据库系统管理员、安全员和审计员等重要安全角色分别设置专人担任,并按最小授权原则分别授予他们各自为完成自身任务所需的最小权限,并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5.5 第五级:访问验证保护级

5.5.1 安全功能

5.5.1.1 身份鉴别

身份鉴别包括对用户的身份进行标识和鉴别。一般应根据4.1的描述,按GB/T20273—2006中6.5.3.1

的要求,从以下方面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身份鉴别功能:

a) 应对进入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根据4.1.1的描述,按以下要求设计:

——凡需进入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应先进行标识(建立账号);

——数据库管理系统用户标识一般使用用户名和用户标识符(UID),并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整个生存周期实现用户的唯一性标识,以及用户名或别名、UID等之间的一致性;

b) 应对登录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身份的真实性进行鉴别,根据4.1.2的描述,按以下要求设计:

——采用强化管理的口令鉴别和/或基于令牌的动态口令鉴别和/或生物特征鉴别和/或数字证书鉴别和/或以协议形式化分析为基础的鉴别等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多鉴别机制,实现对用户身份的真实性鉴别,并在每次用户登录系统时和重新连接时进行鉴别;

——鉴别信息应是不可见的,在存储和传输时应按GB/T20273—2006中6.5.3.8的要求,用加密方法进行安全保护; ——通过对不成功的鉴别尝试的值(包括尝试次数和时间的阈值)进行预先定义,并明确规定达到该值时应采取的措施来实现鉴别失败的处理。

c) 对注册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应按以下要求设计和实现用户-主体绑定功能:

——将用户进程与所有者用户相关联,使用户进程的行为可以追溯到进程的所有者用户;

——将系统进程动态地与当前服务要求者用户相关联,使系统进程的行为可以追溯到当前服务的要求者用户。

5.5.1.2 自主访问控制

一般应根据4.2中访问操作、访问规则、和授权传播的描述,按GB/T20273—2006中6.5.3.3的要求,从以下方面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自主访问控制功能:

a) 允许命名用户以用户的身份规定并控制对客体的访问,并阻止非授权用户对客体的访问;

b) 用目录表访问控制、存取控制表访问控制、能力表访问控制等访问控制表访问控制确定主体对客体的访问权限;

c) 自主访问控制的粒度应是用户级和表级和/或记录、字段级和/或元素级;

d) 自主访问控制应与身份鉴别和审计相结合,通过确认用户身份的真实性和记录用户的各种成功的或不成功的访问,使用户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明确的责任;

e) 应限制授权传播,要求对不可传播的授权进行明确定义提供支持,由系统自动检查并限制这些授权的传播。

5.5.1.3 标记

一般应根据4.3的描述,按GB/T20273—2006中6.5.3.4的要求,从以下方面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标记功能:

a) 数据库用户的敏感标记,应在用户建立注册账户后由系统安全员通过SSODB所提供的安全员界面操作进行标记;

b) 数据库客体的敏感标记,应在数据输入到由SSODB安全功能所控制的范围内时以默认方式生成或由安全员通过操作界面进行标记;

c) 将标记扩展到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所有主体与客体;对于从SSODB控制范围外输入的未标记数据,应进行默认标记或由系统安全员进行标记;对于输出到SSODB控制范围以外的数据,如打印输出的数据,应明显地标明该数据的安全标记。

5.5.1.4 强制访问控制

一般应根据4.4的描述,按GB/T20273—2006中6.5.3.5的要求,从以下方面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强制访问控制功能:

a) 将强制访问控制扩展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所有主体与客体,并且,强制访问控制的客体粒度应是表级和/或记录、字段级和/或元素级;

b) 应将系统的常规管理、与安全有关的管理以及审计管理,分别由数据库系统管理员、系统安全员和系统审计员来承担,按最小授权原则分别授予它们各自为完成自己承担任务所需的最小权限,并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5.5.1.5 数据流控制

一般应根据4.5的要求,按GB/T20273—2006中6.5.3.6的要求,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流控制功能。

5.5.1.6 安全审计

应按照4.6的描述,按GB/T20273—2006中6.5.2.4的要求,从以下方面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审计功能:

a) 安全审计功能的设计应与用户标识与鉴别、自主访问控制、标记与强制访问控制等安全功能的设计紧密结合;

b) 提供审计日志、实时报警生成、违例进程终止、服务取消和用户帐号断开与失效,潜在侵害分析、基于异常检测和复杂攻击探测,基本审计查阅、有限审计查阅和可选审计查阅,安全审计事件选择,以及受保护的审计踪迹存储、审计数据的可用性确保和防止审计数据丢失的措施等功能;

c) 能够生成、维护及保护审计过程,使其免遭修改、非法访问及破坏,特别要保护审计数据,要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用户访问;

d) 能够创建并维护一个对受保护客体访问的审计跟踪,保护审计记录不被未授权的访问、修改和破坏;

e) 对网络环境下运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应建立统一管理和控制的审计机制。

5.5.1.7 用户数据完整性

一般应根据4.7的描述,按GB/T20273—2006中6.5.3.7的要求,从以下方面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数据完整性功能:

a) 在对数据进行访问操作时,检查以库结构形式存储在数据库中的用户数据是否出现完整性错误;

b) 对数据库管理系统内部传输的用户数据,如进程间的通信,应提供保证数据完整性的功能;

c) 对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处理的用户数据,应根据4.7.1、4.7.2、4.7.3的描述,按GB/T20273—2006中6.5.3.7的要求实现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完整性,按回退的要求设计相应的SSODB安全功能模块,进行异常情况的事务回退,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5.4.3.3 开发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4.5.3的要求,从以下方面进行SSODB的开发:

a) 应按半形式化的SSODB安全策略模型、半形式化功能说明、半形式化高层设计、SSF的结构化实现、SSF内部结构复杂度最小化、半形式化低层设计、半形式化对应性说明的要求,进行SSODB的开发;

b) 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应保护数据的完整性,例如,检查数据更新的规则,多重输入的正确处理,返回状态的检查,中间结果的检查,合理值输入检查,事务处理更新的正确性检查等;

c) 在内部代码检查时,应解决潜在的安全缺陷,关闭或取消所有的后门;

d) 有交付的软件和文档,应进行关于安全缺陷的定期的和书面的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告知用户。

e) 由系统控制的敏感数据,如口令、密钥等,不应在未受保护的程序或文档中以明文形式存储;

f) 应以书面形式提供给用户关于软件所有权法律保护的指南;

g) 在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的敏感阶段,应保持一个安全环境,该安全环境要求:

——描述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所使用的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使用和维护情况的安全策略和措施应有书面记载,并可供检查;

——系统开发过程中使用的所有计算机系统应接受定期的和有书面记载的内部安全审计,描述审计过程的文件和真实的审计报告应可供检查;

——除授权的分发机构外,不应在开发环境外部复制或分发内部文档;

——开发环境的计算机系统使用的所有软件应当合法地从确定的渠道获得;

——开发者个人独自开发的软件,应在被开发管理者审核后才能用于开发的系统。

5.4.3.4 文档要求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4.5.4的要求,从以下方面编制SSODB的文档:

a) 用户文档应提供关于不同用户的可见的安全机制以及如何利用它们的信息,并说明它们的用途和提供有关它们使用的指南;

b) 安全管理员文档应提供有关如何设置、维护和分析系统安全的详细指导,包括当运行一个安全设备时,需要控制的有关功能和特权的警告,以及与安全有关的管理员功能的详细描述,包括增加和删除一个用户、改变主、客体的安全属性等;

c) 文档中不应提供任何一旦泄露将会危及系统安全的信息。有关安全的指令和文档应划分等级分别提供给用户、数据库系统管理员和系统安全员。这些文档应为独立的文档,或作为独立的章节插入到管理员指南和用户指南中。文档也可为硬拷贝、电子文档或联机文档。如果是联机文档应控制对其的访问;

d) 应提供关于所有审计工具的文档,包括为检查和保持审计文件所推荐的过程、针对每种审计事件的详细审计记录文件、为周期性备份和删除审计记录所推荐的过程等;

e) 应提供如何进行系统自我评估的章节(带有网络管理、口令要求、拨号访问控制、意外事故计划的安全报告)和为灾害恢复计划所做的建议,以及描述普通入侵技术和其它威胁及查出和阻止它们的方法;

f) 安全管理员文档应提供安全管理员了解如何用安全的方式管理系统,除了给出一般的安全忠告,还要明确:

——在系统用安全的方法设置时,围绕用户、用户账户、用户组成员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属性等,应如何安装或终止安装;

——在系统的生存周期内如何用安全的方法维护系统,包括为了防止系统被破坏而进行的每天、每周、每月的安全常规备份等;

——如何用安全的方法重建部分SSODB(如内核)的方法(如果允许在系统上重建SSODB);

——说明审计跟踪机制,使授权用户可以有效地使用审计跟踪来执行本地的安全策略;

——必要时,如何调整系统的安全默认配置。

5.4.3.5 生存周期支持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4.5.5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实现SSODB的生存周期支持:

a) 应按标准的生存周期模型和遵照实现标准-应用部分的工具和技术的要求进行开发,并提供充分的安全措施和缺陷报告;

b) 文档应详细阐述安全启动和操作的过程,详细说明安全功能在启动、正常操作维护时是否能被撤消或修改,说明在故障或系统出错时如何恢复系统至安全状态;

c) 如果系统含有加强安全性的硬件,那么管理员、终端用户或自动的诊断测试,应能在各自的操作环境中运行它并详细说明操作过程。

5.4.3.6 测试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4.5.6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对SSODB进行测试:

a) 应通过测试范围证据和严格的范围分析、高层设计测试、低层设计测试和实现表示测试、顺序的功能测试、相符独立性测试和抽样独立性测试等,确认SSODB的功能与所要求的功能相一致;

b) 所有系统的安全特性,应被全面测试。包括查找漏洞,如允许违反系统访问控制要求、允许违反资源访问控制要求、允许拒绝服务、允许多审计或验证数据进行未授权访问等;

c) 所有发现的漏洞应被改正、消除或使其无效,并在消除漏洞后重新测试,以证实它们已被消除,且没有引出新的漏洞;

d) 应提供测试文档,详细描述测试计划、测试过程、测试结果。

5.4.3.7 脆弱性评定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4.5.7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对SSODB进行脆弱性评定:

a) 通过一般性的隐蔽信道分析,对隐蔽存储信道进行搜索,标识出可识别的隐蔽存储信道;

b) 对防止误用的评定,通过对文档的检查和分析确认,查找SSODB以不安全的方式进行使用或配置而不为人们所察觉的情况;

c) 对SSODB安全功能强度评估,通过对安全机制的安全行为的合格性或统计结果的分析,证明其达到或超过安全目标要求所定义的最低强度;

d) 中抵抗力分析,通过独立穿透测试和对脆弱性的系统化搜索,确定SSODB可以抵御中攻击能力攻击者发起的穿透性攻击。

5.4.4 SSODB安全管理要求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4.6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实现SSODB的安全管理:

a) 对相应的SSODB的访问控制、鉴别控制、审计等安全功能,以及与一般的安装、配置和维护有关的功能,制定相应的操作、运行规程和行为规章制度;

b) 根据本级中安全功能技术要求和安全保证技术要求所涉及的安全属性,设计SSODB安全属性管理;

c) 根据本级中安全功能技术要求和安全保证技术要求所涉及的安全数据,设计SSODB安全数据管理;

d) 将数据库系统管理员、安全员和审计员等重要安全角色分别设置专人担任,并按最小授权原则分别授予他们各自为完成自身任务所需的最小权限,并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5.5 第五级:访问验证保护级

5.5.1 安全功能

5.5.1.1 身份鉴别

身份鉴别包括对用户的身份进行标识和鉴别。一般应根据4.1的描述,按GB/T20273—2006中6.5.3.1的要求,从以下方面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身份鉴别功能:

a) 应对进入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根据4.1.1的描述,按以下要求设计:

——凡需进入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应先进行标识(建立账号);

——数据库管理系统用户标识一般使用用户名和用户标识符(UID),并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整个生存周期实现用户的唯一性标识,以及用户名或别名、UID等之间的一致性;

b) 应对登录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身份的真实性进行鉴别,根据4.1.2的描述,按以下要求设计:

——采用强化管理的口令鉴别和/或基于令牌的动态口令鉴别和/或生物特征鉴别和/或数字证书鉴别和/或以协议形式化分析为基础的鉴别等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多鉴别机制,实现对用户身份的真实性鉴别,并在每次用户登录系统时和重新连接时进行鉴别;

——鉴别信息应是不可见的,在存储和传输时应按GB/T20273—2006中6.5.3.8的要求,用加密方法进行安全保护;

——通过对不成功的鉴别尝试的值(包括尝试次数和时间的阈值)进行预先定义,并明确规定达到该值时应采取的措施来实现鉴别失败的处理。

c) 对注册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应按以下要求设计和实现用户-主体绑定功能:

——将用户进程与所有者用户相关联,使用户进程的行为可以追溯到进程的所有者用户;

——将系统进程动态地与当前服务要求者用户相关联,使系统进程的行为可以追溯到当前服务的要求者用户。

5.5.1.2 自主访问控制

一般应根据4.2中访问操作、访问规则、和授权传播的描述,按GB/T20273—2006中6.5.3.3的要求,从以下方面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自主访问控制功能:

a) 允许命名用户以用户的身份规定并控制对客体的访问,并阻止非授权用户对客体的访问;

b) 用目录表访问控制、存取控制表访问控制、能力表访问控制等访问控制表访问控制确定主体对客体的访问权限;

c) 自主访问控制的粒度应是用户级和表级和/或记录、字段级和/或元素级;

d) 自主访问控制应与身份鉴别和审计相结合,通过确认用户身份的真实性和记录用户的各种成功的或不成功的访问,使用户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明确的责任;

e) 应限制授权传播,要求对不可传播的授权进行明确定义提供支持,由系统自动检查并限制这些授权的传播。

5.5.1.3 标记

一般应根据4.3的描述,按GB/T20273—2006中6.5.3.4的要求,从以下方面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标记功能:

a) 数据库用户的敏感标记,应在用户建立注册账户后由系统安全员通过SSODB所提供的安全员界面操作进行标记;

b) 数据库客体的敏感标记,应在数据输入到由SSODB安全功能所控制的范围内时以默认方式生成或由安全员通过操作界面进行标记;

c) 将标记扩展到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所有主体与客体;对于从SSODB控制范围外输入的未标记数据,应进行默认标记或由系统安全员进行标记;对于输出到SSODB控制范围以外的数据,如打印输出的数据,应明显地标明该数据的安全标记。

5.5.1.4 强制访问控制

一般应根据4.4的描述,按GB/T20273—2006中6.5.3.5的要求,从以下方面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强制访问控制功能:

a) 将强制访问控制扩展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所有主体与客体,并且,强制访问控制的客体粒度应是表级和/或记录、字段级和/或元素级;

b) 应将系统的常规管理、与安全有关的管理以及审计管理,分别由数据库系统管理员、系统安全员和系统审计员来承担,按最小授权原则分别授予它们各自为完成自己承担任务所需的最小权限,并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5.5.1.5 数据流控制

一般应根据4.5的要求,按GB/T20273—2006中6.5.3.6的要求,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流控制功能。

5.5.1.6 安全审计

应按照4.6的描述,按GB/T20273—2006中6.5.2.4的要求,从以下方面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审计功能:

a) 安全审计功能的设计应与用户标识与鉴别、自主访问控制、标记与强制访问控制等安全功能的设计紧密结合;

b) 提供审计日志、实时报警生成、违例进程终止、服务取消和用户帐号断开与失效,潜在侵害分析、基于异常检测和复杂攻击探测,基本审计查阅、有限审计查阅和可选审计查阅,安全审计事件选择,以及受保护的审计踪迹存储、审计数据的可用性确保和防止审计数据丢失的措施等功能;

c) 能够生成、维护及保护审计过程,使其免遭修改、非法访问及破坏,特别要保护审计数据,要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用户访问;

d) 能够创建并维护一个对受保护客体访问的审计跟踪,保护审计记录不被未授权的访问、修改和破坏;

e) 对网络环境下运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应建立统一管理和控制的审计机制。

5.5.1.7 用户数据完整性

一般应根据4.7的描述,按GB/T20273—2006中6.5.3.7的要求,从以下方面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数据完整性功能:

a) 在对数据进行访问操作时,检查以库结构形式存储在数据库中的用户数据是否出现完整性错误;

b) 对数据库管理系统内部传输的用户数据,如进程间的通信,应提供保证数据完整性的功能;

c) 对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处理的用户数据,应根据4.7.1、4.7.2、4.7.3的描述,按GB/T20273—2006中6.5.3.7的要求实现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完整性,按回退的要求设计相应的SSODB安全功能模块,进行异常情况的事务回退,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5.5.1.8 用户数据保密性

一般应根据4.8.1、4.8.2和4.8.3中a)b)c)d)的描述,按GB/T20273—2006中6.5.3.8的要求,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数据保密性保护功能。

5.5.1.8 可信路径

对用户进行初始登录和鉴别或用户与SSODB间进行数据传送,应根据4.9的描述,按GB/T20273—2006中6.5.3.9的要求,设计和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可信路径。

5.5.1.9 推理控制

一般应根据4.10的要求和附录A.8所描述的推理方法、用于推理的信息以及防止推理的方法,实现推理控制功能。

5.5.2 SSODB自身安全保护

5.5.2.1 SSF物理安全保护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5.4.1的要求,实现SSF的物理安全保护,通过对物理攻击的检查、自动报告和抵抗,防止以物理方式的攻击对SSF造成的威胁和破坏。

5.5.2.2 SSF运行安全保护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5.4.2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实现SSF的运行安全保护:

a) 系统在设计时不应留有“后门”。即不应以维护、支持或操作需要为借口,设计有违反或绕过安全规则的任何类型的入口和文档中未说明的任何模式的入口;

b) 安全结构应是一个独立的、严格定义的系统软件的一个子集,并应防止外部干扰和破坏,如修改其代码或数据结构;

c) 应提供设置和升级配置参数的安装机制,在初始化和对与安全有关的数据结构进行保护之前,应对用户和管理员的安全策略属性应进行定义;

d) 当数据库管理系统安装完成后,在普通用户访问之前,系统应配置好初始用户和管理员职责、审计参数、系统审计跟踪设置以及对客体的合适的访问控制;

e) 在SSODB失败或中断后,应保护文本以最小的损害得到恢复,并按照失败保护中所描述的内容,实现对SSF出现失败时的处理;

f) 应在确定不减弱保护的情况下启动SSODB,并在SSF运行中断后能在不减弱SSP保护的情况下以手动或自动方式恢复运行;

g) 系统应为数据库系统安全管理人员提供一种机制,来产生安全参数值的详细报告。

5.5.2.3 SSF数据安全保护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5.4.3的要求,对在SSODB内传输的SSF数据,从以下方面进行安全保护:

a) 实现对输出SSF数据可用性、保密性、和完整性保护;

b) 实现SSODB内SSF数据传输的基本传输保护、数据分离传输、数据完检测和改正等;

c) 实现SSF间的SSF数据的一致性和SSODB内SSF数据复制的一致性保护;

d) 实现用户与SSF间及SSF间的可信路径。

5.5.2.4 资源利用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5.4.4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实现SSODB的资源利用:

a) 通过一定措施确保当系统出现某些确定的故障时,SSF也能维持正常运行;

b) 采取适当的策略,按有限服务优先级提供主体使用SSC内某个资源子集的优先级,进行SSODB资源的管理和分配;

c) 按资源分配中最大限额的要求,进行SSODB资源的管理和分配,确保用户和主体不会独占某种受控资源;

d) 确保在被授权的主体发出请求时,资源能被访问和利用;

e) 当系统资源的服务水平降低到预先规定的最小值时,应能检测和报警;

f) 系统应提供软件及数据备份和恢复的机制;

g) 系统应能提供命名的或用户可访问的系统资源的修改历史记录。

4.5.2.5 SSODB访问控制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5.4.5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实现SSODB的访问控制:

a) 按会话建立机制的要求,对会话建立的管理进行设计。在建立SSODB会话之前,应鉴别用户的身份。登录机制不允许鉴别机制本身被旁路;

b) 按多重并发会话限定中基本限定的要求,进行会话管理的设计。在基于基本标识的基础上,SSF应限制系统的并发会话的最大数量,并应利用默认值作为会话次数的限定数;

c) 按可选属性范围限定的要求,选择某种会话安全属性的所有失败的尝试 ,对用来建立会话的安全属性的范围进行限制;

d) 成功登录系统后,SSODB应记录并向用户显示以下数据:

——日期、时间、来源和上次成功登录系统的情况;

——上次成功访问系统以来身份鉴别失败的情况;

——应显示口令到期的天数;

——成功或不成功的事件次数的显示可以用整数计数、时间戳列表等表述方法;

e) 在规定的未使用时限后,系统应断开会话或重新鉴别用户,系统应提供时限的默认值;

f) 当用户鉴别过程不正确的次数达到系统规定的次数时,系统应退出登录过程并终止与用户的 交互;

g) 系统应提供一种机制,能按时间、进入方式、地点、网络地址或端口等条件规定哪些用户能进入系统。

5.5.3 SSODB设计和实现

5.5.3.1 配置管理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5.5.1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实现SSODB的配置管理:

a) 在配置管理能力方面,应按生成支持和验收过程及进一步支持的要求进行设计;

b) 在配置管理自动化方面要求完全的配置管理自动化;

c) 在配置管理范围方面,应将SSODB的实现表示、设计文档、测试文档、用户文档、管理员文档以及配置管理文档等置于配置管理之下,要求实现对开发工具配置管理范围的管理;

d) 在系统的整个生存期,即在它的开发、测试和维护期间,应有一个软件配置管理系统处于保持对改变源码和文件的控制状态。只有被授权的代码和代码修改才允许被加进已交付的源码的基本部分。所有改变应被记载和检查,以确保不危及系统的安全。通过技术、物理和保安规章三方面的结合,充分保护生成系统所用到的源码免遭未授权的修改和毁坏。在软件配置管理系统中,应包含以下方面的工具规程:

——从源码产生出系统新版本;

——鉴定新生成的系统版本;

——保护源码免遭未授权修改。

5.5.3.2 分发和操作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5.5.2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实现SSODB的分发和操作。本安全保护等级的具体要求为:

a) 应以文档形式提供对SSODB安全地进行分发的过程,并对防止修改过程进行说明,最终生成安全的配置。文档中所描述的内容应包括:

——提供分发的过程;

——安全启动和操作的过程;

——建立日志的过程;

——修改检测的内容;

——对任何安全加强功能在启动、正常操作维护时能被撤消或修改的阐述;

——在故障或硬件、软件出错后恢复系统至安全状态的规程;

——对含有加强安全性的硬件部件,应说明用户或自动的诊断测试的操作环境和使用方法;

——所有诊断测试过程中,为加强安全性的硬件部件所提供例证的结果;

——在启动和操作时产生审计踪迹输出的例证;

b) 对系统的未授权修改的风险,应在交付时控制到最低限度。在包装及安全分送和安装过程中,这种控制应采取软件控制的方式,安全性由末端用户确认,所有安全机制都应以功能状态交付;

c) 所有软件应提供安全安装默认值,在客户不做选择时,默认值应使安全机制有效地发挥安全功能;

d) 随同系统交付的全部默认用户标识码,应在交付时处于非激活状态,并在使用前由管理员激活;

e) 用户文档应同交付的软件一起包装,并应有一套规程确保当前送给用户的软件是严格按照最新的版本制作的;

f) 以安全方式开发并交付系统后,仍应提供对产品的长期维护和评估的支持,包括产品中的安全漏洞和现场问题的解决;

g) 应以书面形式向用户通告新的全问题;

h) 可能受到威胁的所有的安全问题,均应描述其特点,并被作为主要的问题对待,直到它被解决或在用户同意下降级使用;

i) 为了支持已交付的软件的每个版本,对所有已有的安全漏洞都应有文档说明,并提交用户;

j) 安全漏洞应及时修改。安全功能的增加和改进应独立于系统版本的升级;

k) 没有用户授权,不应在正进行生产性运行的系统上实施新特性和简易原型的开发、测试和安装;

l) 新版本不应违反最初的安全策略和设想,应避免在维护、增加或功能升级中引入安全漏洞。所有功能的改变和安全结构设置的默认值都应在文档中被记录。在新版本交付用户使用时,用户应能得到相应的文档。

5.5.3.3 开发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5.5.3的要求,从以下方面进行SSODB的开发:

a) 应按形式化的SSODB安全策略模型、形式化功能说明、形式化高层设计、SSF的结构化实现、SSF内部结构复杂度最小化、形式化低层设计、形式化对应性说明的要求,进行SSODB的开发;

b) 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应保护数据的完整性,例如,检查数据更新的规则,多重输入的正确处理,返回状态的检查,中间结果的检查,合理值输入检查,事务处理更新的正确性检查等;

c) 在内部代码检查时,应解决潜在的安全缺陷,关闭或取消所有的后门;

d) 有交付的软件和文档,应进行关于安全缺陷的定期的和书面的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告知用户。

e) 由系统控制的敏感数据,如口令、密钥等,不应在未受保护的程序或文档中以明文形式存储;

f) 应以书面形式提供给用户关于软件所有权法律保护的指南;

g) 在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的敏感阶段,应保持一个安全环境,该安全环境要求:

——描述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所使用的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使用和维护情况的安全策略和措施应有书面记载,并可供检查;

——系统开发过程中使用的所有计算机系统应接受定期的和有书面记载的内部安全审计,描述审计过程的文件和真实的审计报告应可供检查;

——除授权的分发机构外,不应在开发环境外部复制或分发内部文档;

——开发环境的计算机系统使用的所有软件应当合法地从确定的渠道获得;

——开发者个人独自开发的软件,应在被开发管理者审核后才能用于开发的系统。

5.5.3.4 文档要求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5.5.4的要求,从以下方面编制SSODB的文档:

a) 用户文档应提供关于不同用户的可见的安全机制以及如何利用它们的信息,并说明它们的用途和提供有关它们使用的指南;

b) 安全管理员文档应提供有关如何设置、维护和分析系统安全的详细指导,包括当运行一个安全设备时,需要控制的有关功能和特权的警告,以及与安全有关的管理员功能的详细描述,包括增加和删除一个用户、改变主、客体的安全属性等;

c) 文档中不应提供任何一旦泄露将会危及系统安全的信息。有关安全的指令和文档应划分等级分别提供给用户、数据库系统管理员和系统安全员。这些文档应为独立的文档,或作为独立的章节插入到管理员指南和用户指南中。文档也可为硬拷贝、电子文档或联机文档。如果是联机文档应控制对其的访问;

d) 应提供关于所有审计工具的文档,包括为检查和保持审计文件所推荐的过程、针对每种审计事件的详细审计记录文件、为周期性备份和删除审计记录所推荐的过程等;

e) 应提供如何进行系统自我评估的章节(带有网络管理、口令要求、拨号访问控制、意外事故计划的安全报告)和为灾害恢复计划所做的建议,以及描述普通入侵技术和其它威胁及查出和阻止它们的方法;

f) 安全管理员文档应提供安全管理员了解如何用安全的方式管理系统,除了给出一般的安全忠告,还要明确:

——在系统用安全的方法设置时,围绕用户、用户账户、用户组成员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属性等,应如何安装或终止安装;

——在系统的生存周期内如何用安全的方法维护系统,包括为了防止系统被破坏而进行的每天、每周、每月的安全常规备份等;

——如何用安全的方法重建部分SSODB(如内核)的方法(如果允许在系统上重建SSODB);

——说明审计跟踪机制,使授权用户可以有效地使用审计跟踪来执行本地的安全策略;

——必要时,如何调整系统的安全默认配置。

5.5.3.5 生存周期支持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4.5.5生存周期支持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实现SSODB的生存周期支持:

a) 应按可测量的生存周期模型和遵照实现标准-所有部分的工具和技术的要求进行开发,并提供充分的安全措施和有组织的缺陷纠正;

b) 文档应详细阐述安全启动和操作的过程,详细说明安全功能在启动、正常操作维护时是否能被撤消或修改,说明在故障或系统出错时如何恢复系统至安全状态;

c) 如果系统含有加强安全性的硬件,那么管理员、终端用户或自动的诊断测试,应能在各自的操作环境中运行它并详细说明操作过程。

5.5.3.6 测试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5.5.6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对SSODB进行测试:

a) 应通过测试范围证据和严格的范围分析、高层设计测试、低层设计测试和实现表示测试、顺序的功能测试、相符独立性测试和完全独立性测试等,确认SSODB的功能与所要求的功能相一致;

b) 所有系统的安全特性,应被全面测试。包括查找漏洞,如允许违反系统访问控制要求、允许违反资源访问控制要求、允许拒绝服务、允许多审计或验证数据进行未授权访问等;

c) 所有发现的漏洞应被改正、消除或使其无效,并在消除漏洞后重新测试,以证实它们已被消除,且没有引出新的漏洞;

d) 应提供测试文档,详细描述测试计划、测试过程、测试结果。

5.5.3.7 脆弱性评定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5.5.7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对SSODB进行脆弱性评定:

a) 通过严格的隐蔽信道分析,对隐蔽信道进行严格搜索,标识出可识别的隐蔽信道;

b) 对防止误用的评定,应通过对文档的检查和分析确认,查找SSODB以不安全的方式进行使用或配置而不为人们所察觉的情况;

c) 对SSODB安全功能强度评估,应通过对安全机制的安全行为的合格性或统计结果的分析,证明其达到或超过安全目标要求所定义的最低强度;

d) 高抵抗力分析,应通过独立穿透测试和对脆弱性的系统化搜索和完备性分析,确定SSODB可以抵御高攻击能力攻击者发起的穿透性攻击。

5.5.4 SSODB安全管理

一般应按GB/T20273—2006中6.5.6所描述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实现SSODB的安全管理:

a) 对相应的SSODB的访问控制、鉴别控制、审计等相关的安全功能,以及与一般的安装、配置和维护有关的功能,制定相应的操作、运行规程和行为规章制度;

b) 根据本级中安全功能技术要求和安全保证技术要求所涉及的安全属性,设计SSODB安全属性管理;

c) 根据本级中安全功能技术要求和安全保证技术要求所涉及的安全数据,设计SSODB安全数据管理;

d) 将数据库系统管理员、安全员和审计员等重要安全角色分别设置专人担任,并按最小授权原则分别授予他们各自为完成自身任务所需的最小权限,并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标准概念说明

A.1 组成与相互关系

一个安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无论其安全保护等级达到《准则》所规定的哪一个级,都应从安全功能和安全保证两方面考虑其安全性。

安全功能主要说明数据库管理系统所实现的安全策略和安全机制符合《准则》中哪一级的要求,

安全保证则是通过一定的方法保证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提供的安全功能确实达到了确定的功能要求。本标准描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每一安全级所应达到的安全功能要求和安全保证要求。

图A.1给出本标准的主要组成成分与相互关系。

信息安全技术 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技术要求

图A.1 《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技术要求》的组成与相互关系

A.2 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的特殊要求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指对对以库结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管理的人机系统。安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需要有相应的安全硬件、安全操作系统来支持,并在硬件、软件和人员方面有自身的特殊要求。

硬件方面,由于数据库存放大量数据,DBMS自身体积大,因此对硬件资源提出了较高要求,主要是:

——应有足够大的内存用来运行操作系统、DBMS核心模块和应用程序及作为数据缓冲区;

——应有大容量的直接存取存储设备和用作数据备份的存储介质(如磁带等);

——应有较高的数据传输能力,应尽量降低因安全策略(如加密传输、事务管理)的实施带来的附加开销,保证系统的可用性;

——实现某些安全功能(如数据加密/解密)可能需要附加硬件,及对附加硬件的管理。

软件方面,包括DBMS、支持DBMS运行的操作系统及其接口的安全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密切相关,应为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安全的支持。

人员管理方面,数据库管理系统应有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包括:数据库数据库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系统安全员、数据库系统审计员。

A.3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管理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拥有大量用户,且用户具有不同身份,享有不同权限;

——需要对特权用户,如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系统管理员、安全管理员、审计员进行严格管理;

——一个数据库系统可以包含多个数据库,一个用户可以同时使用多个数据库。同一用户可以通过“假名”对应于多个数据库用户名。

A.4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

——保密性:保护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不被泄露和未授权的获取;

——完整性:保护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不被破坏和删除;

——一致性:确保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满足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完整性要求;

——可用性:确保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不因人为的和自然的原因对授权用户不可用。

A.5 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保护等级的划分

这里所讨论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是指多用户系统。对于单处理机环境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保护等级的划分相对简单,而对于多处理机环境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由于其组成成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且这些数据库管理系统运行于网络环境,因而在考虑对其进行安全保护等级划分时,应首先考虑各组成成分的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并充分考虑网络传输中的安全因素,然后,综合考虑整个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其基本原则是:以各组成成分的安全保护等级应不低于整体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数据库管理系统一般是在操作系统的支持下运行的。支持数据库管理系统运行的操作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也应不低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

A.6 关于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主体与客体

在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每一个实体成分都必须或者是主体,或者是客体,或者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系统中最基本的主体应该是用户(包括一般用户和数据库系统管理员、系统安全员、系统审计员等特殊用户)。每个进入系统的用户必须是唯一标识的,并经过鉴别确定为真实的。系统中的所有事件要求,几乎全是由用户激发的。进程是系统中最活跃的实体,用户的所有事件要求都要通过DBMS进程的运行来处理。进程作为用户的客体,同时又是其访问对象的主体。 在数据库系统中,客体可以是按照一定格式存储在一定记录介质上的数据信息(通常以数据库的库结构格式存储数据),也可以是数据库系统中的进程,而最终的客体是一定记录介质上的数据信息。从用户到进程,再到数据信息,构成一个服务链。服务者是要求者的客体,要求者是服务者的主体。按照不同安全保护等级的不同要求,数据库客体的粒度可以是整个库,也可以是表、视图、存储过程等,还可以是表中的一个记录、字段或元素等等。

A.7 关于SSODB、SSF、SSP、SFP及其相互关系

SSODB、SSF、SSP、SFP是《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技术要求》中的重要的概念。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SSODB(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子系统)是构成一个安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所有安全保护装置的组合体。一个SSODB可以包含多个SSF(SSODB安全功能模块),每个SSF是一个或多个SFP(安全功能策略)的实现。SSP(SSODB安全功能策略)是这些SFP的总称,构成一个安全域,以防止不可信主体的干扰和篡改。实现SSF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设置前端过滤器,另一种是设置访问监控器。两者都是在一定硬件基础上通过软件实现确定的安全策略,并提供所要求的附加服务。在网络环境下,一个SSODB可能跨网络实现,构成一个物理上分散、逻辑上统一的分布式SSODB。

A.8 关于推理控制

推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关系数据库中元组、属性、元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推理问题成为数据库安全的重要内容。运用推理方法获取权限以外的数据库信息,是一种较为隐蔽的信息攻击方法。在具有较高安全级别要求的数据库系统中,应考虑对这种攻击的防御。 数据库安全中推理的特定含义为:用户根据较低安全级别的、可见的数据推出同级或较高安全级别的不可见信息。由于人类用以进行推理的信息千差万别,用推理获取新信息的方式也极为不同,所以要防止未授权的推理是非常复杂的,也不可能给出通用的解决方案。这里,仅对推理方法、用于推理的信息和防止推理的方法做简单描述。

A.8.1 推理方法 推理方法的多种多样是造成推理问题复杂的首要因素。可用的推理方法有:

——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

——类似推理,例如,“X象Y”;当给定Y的性质时,就推理出了X的性质;

——经验推理;

——语义联系推理,从实体自身的知识推理出实体间的联系;

——存在性推理,从某些信息可推理出实体的存在,例如,由信息“U属于人事部”,可推理出“有一个称为U的实体”;

——统计推理,对一群实体进行不同的统计性研究(均值、中值、总和、计数等等)可以得到关于个体的信息。

A.8.2 用于推理的信息 推理信息的广泛性是造成推理问题复杂的另一因素。可用于推理的信息类型有:

——模式元数据,包括关系名和属性名;

——其它元数据,例如,值约束、由触发器/过程实现的其它约束;

——关系中的数据,即数据的值;

——统计数据;

——派生数据;

——数据的存在性;

——数据的改变或消失(如安全级别上升);

——未存于数据库中,但在应用域已知的数据语义;

——未存于数据库中,关于应用域(进程和数据)的专门信息;

——普通知识和普通常识。

A.8.3 防止推理的方法 如果要防止所有的未授权泄露,应遵循多级数据库的基本安全原则:一个数据项的安全类级别应支配所有施加影响于该数据项的安全类级别。即:给定数据项X、Y,若X影响Y,则X的安全类级别应受Y的安全类级别支配。

虽然有许多这样的推理问题可以通过仔细地考虑数据项的安全类级别的设置而防止,但是,预测或检测所有的推理问题是很难的。比较可行的办法是:

——对数据重新分级;

——对约束重新分级。

A.9 关于密码技术和数据库加密

密码技术已成为当今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关键技术,在较高安全保护等级中所采用的安全策略,必须以密码技术作为构成信息安全保护的重要机制,或将密码技术与系统安全技术相结合,组成统一的安全机制。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密码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关键信息的存储加密保护和传输加密保护,以及以PKI为基础的CA认证系统实现对用户身份和设备的真实性的鉴别。各个安全保护等级密码技术的具体配置由国家密码主管部门决定。

参考文献

[1] GB/T 18336-1:2001 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IT安全性评估准则 第1部分:简介和一般模型(idt ISO/IEC 15408-1:1999)

[2] GB/T 18336-2:2001 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IT安全性评估准则 第2部分:安全功能要求(idt ISO/IEC 15408-2:1999)

[3] GB/T 18336-3:2001 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IT安全性评估准则 第3部分:安全保证要求 (idt ISO/IEC 15408-3:1999)

声明: 此文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须要保留原文链接;版权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