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26 07:25:01
来 源
CTO讲堂
备份软件
多备份,最便捷的企业级云备份/云灾备服务提供商,由国际顶级投资巨头IDG和极客帮创投基金联合投资;最少的投入,分钟级部署,瞬间让企业装备一套灾备服务。

分享嘉宾:多备份创始人 陈元强

嘉宾简介:陈元强,多备份创始人。15年经历,包括一线技术公关、项目与团队管理等,涉及云服务架构,系统底层、网络、存储、安全、大数据计算分析、移动应用等业务和技术领域。

曾就职于宝德、永达、腾讯、盛大、4399等,担任过项目经理、研发部门经理、技术总监等。先后承担过服务器操作系统研发、网络路由设备并行加密加速改进、安全防护与存储类设备研发攻坚;主导过数十万节点的国家级安全管控网络研发和实施;承担过腾讯网和QQ空间大数据计算分析平台的研发和实施;负责过亿级月营收游戏运营平台和日千万级用户搜索平台优化等。在混合云计算融合应用架构、海量用户服务架构设计、数据安全、网络通讯、大数据挖掘等应用领域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公司简介:多备份,最便捷的企业级云备份/云灾备服务提供商,由国际顶级投资巨头IDG和极客帮创投基金联合投资;最少的投入,分钟级部署,瞬间让企业装备一套灾备服务,彻底规避误删除、存储故障、入侵篡改、机房自然灾难等风险,给业务系统,数据库,服务器和PC上重要资料上一套最可靠的保险。

以下是8月20日CTO讲堂现场完整速记:

主持人:今天的嘉宾是多备份创始人陈元强,欢迎陈总,请您做个自我介绍吧。

陈元强:大家好, 我是在2013年发起创建多备份。我本人真正到计算机领域是98年开始Linux下的系统、内核与各种驱动各种折腾和学习。后面毕业开始,一直就开始在系统底层方面研发工作,涉及到定制和优化各类专用操作系统,涉及到服务器,存储,路由器,VPN,防火墙,防D设备研发,一直到管理大型分布式安全管控平台研发团队;2006年加入腾讯后,开始逐步深入互联网领域的业务和技术架构,从B端业务开始过度到C端业务,其中重点涉及到分布式大数据处理平台,高并发后台,以及亿级用户规模的数据挖掘分析等,以及到后来2010年组建盛大集团创新类的LBS移动业务研发团队,折腾过各种移动平台,后续2012年后担任过4399运营平台,宜搜垂直搜索业务的负责人。 2013年6月正式开始创业,并发起创建了木浪科技,重点运营多备份品牌,开始回归B端业务。

主持人:您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创业之路的呢?

陈元强:我是属于那种只要在公司入职后,就会非常很投入那种人,2010年去盛大集团时候,连续加班2年多,有人还统计过,一段时间,一周平均超过了100个小时。爱拼的性格,一直希望有机会能独立创建一家企业,10多年积累,也构建了自己全栈能力结构。

各种原因,离开宜搜后就开始在准备要干点事情。多备份第1个DEMO版本大概用了2周,从前端,到逻辑,以及后台服务,到一个宣传视频的设计和录制,大部分都是我干的,中间还有2个兼职辅助。开始创业,可以说我本人爱拼的性格,再叠加10多年积累的结果促成。

主持人:请您介绍一下多备份目前的情况以及团队构成?

陈元强:多备份目前是国内最便捷的企业级云端在线备份/灾备方案提供者,团队来源国内一线互联网、安全、灾备等企业,包括腾讯,迅雷,华为,UCLOUD,盛大,永达等。其互联网服务化经验与传统企业级能力结合,接地气的同时,还保持有极致便捷的交互体验。

目前已经服务了上万家企业,包括一些上市公司,各行业领导地位的互联网企业,还有相当大部分的中小微企业。涉及到金融,医疗,2B服务,O2O企业,电商,设计,制造类等。是阿里云入住和首推的在线SaaS灾备服务,另外也和国内其他几家知名云平台和电信运营商,包括UCLOUD,七牛,金山,电信,移动等进行了深度对接合作。

主持人:那么在创业过程中,多备份遇到过哪些痛点呢?

陈元强:

第一、缺人是常态

从创业开始,到现在,基本都是各类缺,虽然在产品,技术,运营,市场都有各类人才陆续加盟,但整个过程下来,感觉就是缺。想法到落实,中间会有一些执行断层。这可能是创业公司面临的共性问题。·目前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基本上核心团队都是靠朋友圈引荐或原来的一些同事兄弟加入。

第二、创业之前尽可能搭建好团队

我在发起这件事情时候,过低估计了团队的组建难度。13年6月开始启动创业,到多备份核心团队的建立差不多在2014年3月才基本完成。随着更多人加入,特别是资深的加入,中间还是需要更多的游说工作要做,而且公司结构这些都会花不少精力。这对业务的开展和融资这些其实都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在没有搭建好之前,团队规模要控制得很小,先细敲产品。

第三、创业就要全力投入

兼职的同学,总体来说对进展有一些帮助,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进度无法预估,团队架构搭建也有影响,最后出的产品质量可能也有影响。另外,对后期融资整体上还是会带来一些不确定的地方。目前众创时代,邀请优秀的人才要加入团队,本身也是非常大的挑战,小米早期的文章,相信大家都看到过,包括雷军创建团队都不容易。现在开来,但即使这样,建议创业团队至少核心的几位,必须是是全职,不能打折扣。

第四、方向摇摆

2014年,曾经一段时间,多备份遇到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方向如何开展。开始于备份,但中间其实讨论各种方向,比如网盘聚合,安全审计,巨头的形态云端化等,做大,还是做小,传统优先,还是互联网企业优先,甚至开拓其他产品线,甚至转型一度时间拿上正式讨论。这段时间满伤团队的。

现在看起来,最大的问题在于,团队下狠功夫其实不够的,真正接触企业场景的时间太少,不少时间花在各类网络的资料研究,拜访客户的时间太少,2014年多备份业务基本上保持一个自然的发展水平。

我在盛大经历转型伤痛。大的转型,我记得是4次,最后团队就全伤/散了。现在看起来,当时只要坚持任何一个方向,都是有希望做起来。多备份目前就只有1个方向,就是用云计算技术,打造最便捷的企业场景的备份/灾备服务。

第五、早期融资估值不重要

多备份的几次融资经历下来,最后的体会就是早期发展估值不重要,所有精力应该集中放在把企业做强。团队在融资的时候,早期我们其实没有什么经验,虽说最后IDG和极客帮非常看好我们,但当时在之前,其实还有好几家投资商,都是因为估值的问题,最后没有达成,部分投资商也有相当2B资源的方向,团队在融资上花了不少精力;包括从日常朋友圈沟通中,绝大部分团队,依然是以拿到钱为主,这是下策,或者最后的办法。找到不断理解,懂行的,其实更重要;企业最终发展起来,得不断整合各类资源,光靠投资那的钱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周围创业过来朋友的共识。

主持人:那么您为什么选择了出来创业做多备份呢?多备份的成长之路是怎样的?

陈元强:正如绝大部分企业一样,早期的产品,到企业最后的发展其实都差别很大。多备份也一样。早期其实是非常简单的工具,我是在36KR上看到一个服务,就是一个简单的网站备份工具,国内也没有好的在线备份品牌。

评估了下,1过月能搞出来,最后也差不多2周搞了1个原型出来。当时的产品和现在形态,以及内涵已经变化了好几条街,但大方向没变,就是备份/灾备。只是目前围绕云在开展,最早是没有这么清晰的定位的。

从早期的模仿网站备份功能,到后来整合网盘,企业级云存储,到2014年中下旬开始,企业级特征如Oracle,SQL Server, 块级增量,源端重删,热数据快照等特性逐步开始引入和深入。

目前中小规模企业,比如1-1000左右规模的业务支持会非常好,这类企业通常数据规模在20TB以下,1-20台的需要保护的服务器,还有部分大型集团场景,比如桌面PC资料集中备份, 多分支多地理分布场景,以及与云平台结合的场景,相比传统的解决方案,我们也有相当的优势。

主持人:“云端”概念爆发后,基于云端服务的第三方平台越来越多,如何看待云备份市场发展和格局?

陈元强:普通用户,从云的认识,更多是从网盘开始,也就是在2013/2014年接触的投资商,还有周边的朋友看到网站后,问得最多的,就是和网盘的区别。

一年多过去了,云端的服务的确是百花齐放,不少是为开发者提供服务,或者是直接与企业的营销拓展相关,比如移动后端服务,推送服务,IM sdk服务,客户服务,CRM服务,协作类,性能监控优化等,有的已经融了上亿美金。

云备份其在最早10年之前,有一些企业搞过,也有国外的品牌进来,但搞得并不好。归根原因在于: 第1,云平台那时技术体系并不成熟,一般的人根本对云没有什么概念。第2,在线数据服务类,国内的信任环境天然形成了一道屏障。当时的环境搞云备份,生态非常不好。我当时在腾讯07有段类似经历,也是因为时机不好,当时搞QQ@TV那套东西失败了,在现在看来就普及了。

时间发展到现在,基础的云存储等网络设施已经达到工业级标准,稳定,可靠性、安全保护能力,带宽需求是几年前没法比的。创业公司去做云备份,就有了很好的基础设施基础。

我们从日常沟通了解下来,企业的数据规模越来越大,其实不少的企业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在不调整机房/服务器,存储资源的情况系,能让不断增长的数据,有地方保存起来。这就是驱动云备份不断落地的一个场景。

与云的结合,IT巨头在这块动手很早,目前我们了解到一些也具备了链接云的通道,但基本是采用的项目线下交互部署方案。国外云备份/灾备相关的新兴类企业,数量接近百家,有的规模已经成为准独角兽了。国内目前刚好落后国外3年,随着技术体系,带宽,以及信任体系的不断完善,应该说是像多备份这样的在线数据备份保护/安全类企业的最佳发展时机。

我比较认可AWS的说法,最终,云就是一种,没有公私说法。云备份也只有一种生态,就是在线SaaS模式的交互方案。在这个过程中,线下交互方案只是一种过度的形式。相信再过3-5年左右,国内的云计算能力成熟,带宽的大幅度提升,信任体系的增强,除去法规限制领域,一大半的市场,将直接是在线交互类。这也是多备份的发展思路。

主持人:您对未来云数据服务生态怎么看?

陈元强:国内的云计算产业还处于早期,围绕云产业的数据服务,将有大把的企业出现。数据从生产出来,到使用,到保存,到最后销毁,叠加各类IT场景,业务场景,其服务的场景将逐步细分。备份,灾备只是一种云数据服务器的一个环节。

目前,云备份服务,云存储服务和云归档服务之间发生的关系,相对直接。在我们看来,备份应该是切入到企业环境的方方面面,在业务内部,或者业务支撑体系中存在。通过SDK的形式,API的形式,客户端形式,或直接嵌入agent等方式进行对接。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相当长的时期,出于带宽等基础设施,信任,法规,企业习惯等,数据服务依然是传统IT 设施和 云混合的一个模型,因此如何在这个周期内,有相应的能力服务好客户,也是生态合作中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对于多备份来说,提供的现有企业IT存储和云存储混合方案,将进一步融合传统IT设施和云设施。

目前巨头们全力在建立平台,类似多备份这样的垂直在一个方向发展的第3方服务,将会进一步加速平台和客户之间的联系,平台与平台之间的联系。同时,平台上的服务,将通过API的形式,进行受限链接。未来任何一个企业,不再关心底层的各种设施,数据如何存储,分析,或者备份。所有精力将集中在业务的发展上。

主持人:目前多备份的业务重心有哪些?遇到哪些挑战点以及有哪些对应的解决方案?

陈元强:多备份目前重点是面向中小企业和部分大型企业重要数据场景,包括数据库,重要文件,资料等重要数据的备份/灾备,具体的场景涉及到服务器业务系统,云化的服务器场景,企业桌面数据备份管理等。服务好,接入简单,便捷,低成本是标志性特征。

SaaS服务最大的挑战依然是信任,对此我们在同用户沟通的时候,明确表述,云平台安全投入空前, 国内顶级的安全力量基本都投入到云平台中去了。多备份重视安全重过一切。客户自己掌控密钥的端到端的加密体系是一切信任的基础,同时我们在云端更是精选最成熟,投入大的云存储提供商进行合作,加上我们自己研发的块级聚合分布技术,可靠性有十足的保障。

当然了,信任是化解一切问题的根本,我们的信任建立将从用户接触产品开始,在访问页面过程中,使用过程中,问题解答沟通过程,后续付费支持过程中,我们梳理了一套方案。基本来说,就是服务无处不在,沟通无处不在。

客户的带宽将是另外一个障碍,有些客户数据大几十TB,我们的带宽可以到N*Gb/s,客户的出口带宽100-200Mb/s,直接上云的时间太长。该问题没有太直接的答案,目前我们采取了最大化重删和增量机制,但对于部分场景,依然是个问题。对此,我们也在和云平台厂家合作,探索性的推出寄送硬盘的服务,以及提升带宽服务。但长期看,带宽的问题,会逐步变成不太重要的一个因素。

恢复的时长,也是SaaS灾备服务的挑战点。相对于备份,我们则提供了几种方案。

细粒度的恢复,表级,或文件级,数据块级的恢复,可以尽可能恢复必要的数据。另外,提供本地IT环境和云混合的模型,对于大部分情况下,本地环境的数据可以直接用快速恢复数据。特殊灾难情况下,我们至少在云端保证有备份数据可以用来恢复环境。

目前,我们除了直接开展业务接入外,我们依然保持了同生态环境的大力度合作,如IaaS,SaaS等,ISV等厂商合作。希望以最快的速度,能让客户体验上多备份的服务。

2B创业团队最大的挑战之一是日益增加的合作和多样化的客户需求,如何能与各类合作展开的同时,还可以保持轻快往前跑,毕竟产品核心能力才是长期发展的根本。对此多备份重点精力用于打造合作标杆,以及实现通用需求。另外,服务可分离设计,API化,也是必要的支撑。

当然了,因为企业法规要求,不能上云直接用的,我们也会提供快速的线下部署方案来支持。理想和现实总是需要一些东西来过度和填平,只是我们更关注是否有云化的场景。

主持人:可否从具体的客户案例角度来介绍一下多备份的产品及服务?

陈元强:举3个例子,分别代表中大型互联网企业,中小微企业,还有中大型企业。

互联网企业 :

深圳的EC, 国内领先的在线营销管理服务提供商, 数据库数据已经定期备份到几台服务器上,核心数据库压缩后几TB的,直接用我们服务加密灾备按周的全量备份数据到多备份云灾备中心(底层用阿里云存储支持),实施起来相当简单,只需要开通账号,安装好多备份专业软件,设置好带宽限制策略,后续就自动进行了灾备。除去讨论环境策略时间,整个实施过程也就小几十分钟,费用也是按需支付。

传统的中小微企业:

河北的一个客户,有3个汽车美容店, 安装有SQL Sever的会员管理软件,电脑城的卖软件的店家,通过多备份服务,不到1过小时,就直接给他这个汽车店客户安装好了备份服务。数据自动备份到多备份的云灾备中心,而且还具备灾备能力。购买了一年的企业版,费用才不到2000块。

传统中大型企业:

一大型企业,看中了我们简单,易用,多用户模型的灾备平台设计,同时还可以支持大规模的桌面PC数据备份. 我们直接在企业内部交互了一套服务,用于备份大约80台各型服务器数据,包括Linux ,windows平台上的,Oracle,MySQL, SQLServer等,还有部分虚拟化环境。相应的备份恢复管理权限是下发给各子业务部门独立管理。同时考虑到需求场景,留了一条到云的口子。

主持人:相比同类国内外云备份服务产品,多备份的竞争力及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元强:我们看了下,目前云备份服务产品,有3种情况,我们逐一比较下:

1)公司规模本身不大的,上来就是好多条产品线,产品能力无法聚焦突破,这类产品本身在企业场景的覆盖,与云生态的整合上,就很难发挥优势。基本就属于什么都想要,最后什么都做不好的情况。自身也没有1过很好的品牌定位。多备份就很专注,纯粹,反应到产品功能上,市场品牌宣传上,就有明显的定位优势。

2)还有一种是国内外的传统的设备厂商,其实这一类厂商的终端能力还是满强的,毕竟做了这么多年,但多备份与这类厂商的市场是一个交叉融合市场。有不少的交际,也有蛮大的空白地带。特别是在多账号,云生态结合,在线服务业务市场,融合服务器和桌面等企业集中备份,维护投入上,多备份有天然的优势。当然在传统的一些领域,这类企业有他们的一体机打包优势。

3)国外的在线云产品,有不少做得很不错的,但国内体验相当慢, Mb级传输速度,根本没办法投入实际的备份和恢复。另外,最大的问题,在于服务,或者没有国内适用的服务方案。有疑问,出了问题,都不知道找谁。

相比下来,多备份在坚持与公/私云生态深度结合的同时,加强核心的灾备能力突破,同时不断增强软服务能力,使用习惯上保持最便捷的互联网服务设计思路; 在产品和服务方面,持续保持行业的领先地位。

主持人:在数据安全这方面,多备份是怎么考虑的?也请展开谈谈自主研发的cloud 5技术。

陈元强:多备份提供在线数据备份业务,用户备份的数据都是非常重要甚至核心的数据,不能出现数据泄露的情况。为此,多备份从几个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

底层存储和主机选用国内/国外顶级的云平台厂商合作,这类厂商都投入了国内最顶级的安全专家和技术专家,设施基础有保障,从底层上了一道防线。

从自身机制方面,多备份采用了基于分块的端到端的AES256加密体系,加密和解密动作都在源端进行(必要时启用CPU加密指令),这个key在软件安装的时候随机产生,多备份后台不保管该key,这key由客户自主保管。所以,我们会告知客户,这个key不能丢,弄丢了,我们也没法恢复。因此有的客户分成3份保管,有的打印成二微码保存到保险柜。

我们刚才讲了,数据按照64KB-4MB动态分块加密后,会根据需要随机打撒在后台进行分布到云存储。并且会自动采用算术分布的算法(Cloud5),计算块的校验和,并进行同云的不同IDC, 或不同云进行分布。该项分布冗余技术,有好处的同时,也会增加一些存储和带宽成本,一般会推荐给一些高级定制策略客户采用,一般类型客户用不上这么高级别的保护措施。

当然,在账号保护方面,我们也集成了一些第3方的安全保护服务,比如洋葱的账号体系,客户自愿启用。

主持人:那么下一阶段产品业务发展将聚焦在哪?

陈元强:我至少可以确定,多备份在5年内,必须是一家纯粹的基于云的灾备服务公司,目前的重心依然会放在数据级的备份/灾备领域,并重点拓展包括云场景,大数据量,实时性,速度,性能,以及中大型规模节点的备份灾备的可管理维护面上。

同时与各种生态服务的合作,也是未来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包括最近在开展的一些省级运营商级别的云平台,和全国性的数据服务平台的合作。通过这类平台的合作,进一步让更多的企业了解,试用,使用多备份服务。

主持人:请您介绍一下多备份的技术团队是什么样的氛围?工作模式是怎样的?

陈元强:总体来说,技术团队很拼,其实公司整体看都很拼。

我们借鉴了华为的理念,融合了互联网开放自主的思想,设计了一套适合我们自己背景的模式: 以奋斗着为本,自我评估激励的模型。基本意思就是,个人获取的多少,自己准确评估,最后报公司审批,只要合理,只要公司有能力,就不是问题。前提是,的确是做出了公司和团队认可的结果。我们也没有设计各类细则,那样会耗尽团队精力,落入到传统的纠缠不清的考核中去。

基本上来说,公司会确定产品路线,以及未来重点要搞定的能力,这些能力不少会是很考验现有团队能力,当然我们通过上面的激励措施,鼓励大家不断提高,探索,保持与外界和客户的敏感接触。确定好方向后,团队会自行规划执行路线和节奏,并定期通过周会,站会,日总结,专项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的在团队的各个方向流动。我也会定期Review执行情况,并根据执行效果进行方案修正。

主持人:您在招人过程中,比较看重新人的哪些特质?

陈元强:技术功底,责任心,探索欲望,是否活跃,沟通能力。

其实以上就是一个优秀人才的标准,能全部打勾,那肯定是要花大力气才能找到的。一般情况下,是上面2-3过能力的组合,其实都不错。这么多年下来,我认为沟通,责任心,技术功底是最基本的要求,这3点不符合,就不会进入下一过环节。

主持人:在提升技术团队方面,您有哪些思考?

陈元强:我本人是非计算机科班出生,但在同龄人中,已经远远超出了绝大部分科班的能力。原因在哪里?就在于我很吃苦,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写代码,看代码,以及看架构和实践上。我曾经为了快速掌握Linux 内核,直接把相关的技巧点全部整理成帖子,强化记忆。所以,我更看重愿意不断主动学习,抓住分秒时间,不断超越自己的人,团队中,我也是这么一直在鼓励大家。

另外,我一直也鼓励技术团队,需要具备一定的产品和交互意识,我们是做工业化产品,不是研究,所以做的东西,就要接地气。存粹的技术点罗列,是不能转化为优秀的产品的。我甚至鼓励技术团队也要多走出去,定期保持和外界的技术沟通和接触。这一步比较难一点,不是所有的人都理解和能做到。视野是需要靠内外信息汇总拓展。

定期总结和有意识地分享是好习惯,绝大部分的资深技术专家,能说也会道;但其实只有极少数人能做到,这些人最后会成为真正的技术高手。

主持人:您对开发者、创业者有什么建议吗?

陈元强:从自身以及周围朋友的创业经历看,绝大部分创业其实是靠的持续资源的整合,所以如果发现身边资源不够多时,甚至连人都找不到,尽量要hold住创业冲动,否则失败多半向你会招手。一旦下了决心,得勇往直前,就奔着往成功的方向整,保持对周围建议的收集的同时,不要轻易怀疑自己的判断。

另外创业真的是会很苦,不是说你在公司加班多久,而是是说,你得不断转换角色,贴近客户,搞定客户,改进产品,放到产品品牌影响面。所以,真正意义上要突破的是自我转换意识是否足够快。

另外,要评估好,自己创业和加入一家创业公司的差异。对于绝大部分人加入一家创业公司其实也蛮不错的,在全力融入创业公司的同时,承担的压力风险最小。

最后做个小广告,多备份欢迎各路高手加盟。

互动环节:外行人就想问一下还是各种意外事故出现时的热备热切,问题,譬如挖掘机事件。尤其对于好多的实时系统,金融啊之类。

陈元强:核心还是企业得有风险意思,目前也有不少企业其实心态都蛮侥幸的 ;严格意义上的实时灾难切换,按照传统的方案投入是相当大的,而且多半还不太敢用。

之前有朋友公司就是这样,其实建立了整体灾备中心,其实出了问题,还是不敢切换 ; 我个人理解,一般企业,先保住重点业务,至少在出问题后,有逐层恢复机制,从核心系统数据,到应用,最后到更大面的恢复。

问:您觉得目前有没有什么稍微好点的解决方案或者是解决方案的趋势么?

陈元强:没有绝对好的方案,还是看投入产出比。目前行业有高实时方案,但投入非常大,也只能解决部分本地场景。我们更多是从数据层面保证在出现灾难时,能够逐级恢复。

互动环节:我想问下,关于让客户建立多备份的应用信任,都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陈元强:背靠大树,技术架构,安全体系,品牌传播,时刻响应的信任关系建立:)互动环节:想请教一下,目前咱们的备份是怎么做分区域的,有国外的备份服务么?

陈元强:在整体实时灾备这块,我们后续会有一些更强的整体保护方案推出,目前在研发阶段。有,我们在海外主要区域部署有服务的。我们是自动定位的,有一些定位策略,比如分区,分级,分类,分大小,还有服务等级。互动环节:好的技术氛围或文化应该是怎样的?如何去营造?

陈元强:以人为本吧,真正意义上要从公司日常运营行为层面上让大家发自内心有参与感。我们也是在不断探索走起。目前团队战斗力蛮强的,核心就是在于我开始说的,待遇,激励,人为关怀,公司老板,核心骨干的为人,都会影响公司的氛围走向。互动环节:贵公司的开发模式是什么,敏捷?采用 devops 吗?

陈元强:总体还是精益创业那套思路吧。具体来说要求大家反应快,值得投入,考虑稍微长远的价值,2B的方向会同2C有点不太一样。devops会有一些体现,还不完全,团队小,更多是从稳定和安全角度要求大家的。

问:应该是稳定性更重要吧,太快迭代了也有风险。

陈元强:是的,我们目前已经降低了频率,但客户的反应要快。

互动环节:问一个初级问题。请问现在多备份的概念有服务不间断的方案吗?比如提供网络服务的主服务器被攻击而shut down,其他的服务器能马上接替,其备份数据可以马上启用并在事后,和主服务器完成数据同步?

陈元强:目前还需要定制策略; 标准化实时接管产品正在研发中。互动环节:创业公司的团队都会很有激情,但是随着公司发展,团队越来越大,如何保证新人很快的融入?人数越来越多的时候组织结构如何划分,才能很好的保证激情不失,后继有人?

陈元强:一起探讨,我也没有标准答案 。不过我认为创始人,核心骨干在团队发展过程中保持战斗力 ,非常重要。互动环节:一个优秀的技术型人才往往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如何有效的管理技术型人才。和留住技术人才。

陈元强:我就是这样相继从一些公司出走的…所以,从我自己的角度看,这类人需要从老板内心和公司行为上认可他们,另外合适的岗位和职能也蛮重要的。钱也蛮重要的:)还有一个点,公司的大盘得加速走起,当然这更多是针对创业/发展型公司。

问:我最开始手下招来的的几个比较优秀的技术人才的流动让现在部门的人员都比较难控制。薪水也不低在同行业。我们是创业型公司。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

陈元强:大家都理解,所以老板们要更苦,更有战斗力,领着兄弟们跑:)

声明: 此文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须要保留原文链接;版权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