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07 11:41:01
来 源
比特网
数据中心
北京市计算中心提供的公有云服务已经开始对外正式运营,北京市计算中心在3年前前瞻性地应用OpenStack平台。

当记者采访完北京市计算中心副主任赵琉涛、走出永丰创业基地的时候,心里油然而生的感受是,此前怎么那么关注亚马逊、微软、谷歌、IBM这些全球云服务提供商的动态呢,竟然差点忽视了另外一种本土传统IT服务机构内生的公有云服务商的成长和精彩。

北京市计算中心成立于1973年,发展至今已经有42年的历史。北京市计算中心一直致力于北京市计算服务行业,是国内最早一批计算中心之一,也是我国最早、最具影响力的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及推广的机构。面对2008年在国内兴起的云计算,北京市计算中心从2009年开始,整体业务开始全面向云计算和高性能运算转型。

(图1:北京市计算中心)

赵琉涛介绍,当时北京市计算中心确立的整体转型方向是构建“工业云服务平台”,通过云化的服务,包括基础设施服务、SaaS化的应用,帮助相应的研发企业和创新企业节省成本。

(图2:赵琉涛—北京市计算中心副主任)

“中国的制造行业,包括创新行业在计算成本和软件服务成本上是相对比较高的。我们瞄准的工业云服务是为了降低创新企业的成本,将传统的信息化服务转化成应用即服务的服务模式。因此我们不单纯卖主机或者空间或者存储,而是以软件绑定的方式,与一些传统的自主研发的软件企业、ISV企业进行云结合,共同给最终客户提供一个解决方案。我们不去拼基础设施、拼带宽。”

今天,北京市计算中心提供的公有云服务已经开始对外正式运营,并即将在全国落地开花,其中最典型的服务是针对制造型企业、工业型企业、设计企业,提供的包括在线的仿真分析、CAD、CAE、PDM的云化基础设施、传统的虚机租用和中小企业信息化等服务。中国核电集团、中国环保科技院,以及北京的大部分高校、研究所,另外还有很多创新型的小企业,都是计算中心服务的对象。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基础架构和技术应用让一个有着40多年历史的老牌计算中心,只用了不到5年时间就成功转型为公有云服务商了呢?

如何选型底层基础资源支撑架构

回忆由2009年开始的大转型过程,赵琉涛认为底层基础资源支撑架构的选型非常关键。

“转型之前,北京市计算中心做过的信息化服务内容很多,包括软件开发、客户开发、集成等等。到2009年,当时中心的领导班子看到了云服务的大趋势,决定重新打造新的计算中心。为此,我们把所有精力都收回来了,全部放在计算服务和云化服务,筹谋信息化3.0模式,即以云租用模式为客户提供服务。”

转型面对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底层支撑架构的选型。“这中间,我们尝试了很多虚拟化技术。但虚拟化不能完全等同于云服务。作为虚拟化技术,既要有相应的弹性又要有安全性,还要有可复制性和易用性。通过五年的实践经验积累,今天我们认为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OpenStack合作模式是优势比较大的,尤其是在中国。采用开源技术进行自主研发,扩展性和弹性计算应用度要比采用国外技术厂商粘度更高,从安全性、可控度方面来讲,也要比其他技术更好一些。”

首先,北京市计算中心本身是由超算出身,然后转化到云服务上来的。因此,中心所提供的公有云服务,有别于传统的电子商务或者传统的IDC。传统IDC是规模越大越好,追求可以开出多少虚机。而工业云服务平台重在将相应的高性能运算软件和存储结合在一起为客户提供服务。因此特别看重OpenStack技术与高性能计算结合的模式。

(图3:潘勇—北京市计算中心运维部经理)

“虚拟化层我们有三种不同的基础架构,都是按照客户的需求来做的。” 北京市计算中心运维部经理潘勇补充说,“在和客户打交道过程中,我们发现公有云的企业用户群体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传统IT的成本高、局限性、扩展性差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整个平台的搭建,从数据中心开始,一步一步到搭平台、存储、软件架构,以及提供相应的应用服务,一切都是以应用为导向,即以客户的具体需要为导向,来决定数据中心和基础设施怎么建。我们探索用OpenStack开源技术,也是希望这种技术能够同我们的业务更好地结合起来,发展有扩展性、有弹性的,能够很好地做定制化发展的技术架构。”

云服务模式下的合作伙伴定位

当然,北京计算中心能够在3年前选择OpenStack平台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当时,可供选择的技术架构很多,比如OpenStack、CloudStack、Eucalyptus。而OpenStack行业才刚刚开始起步,它还远没有发展成现在如今这个样子这样,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同共识。

北京市计算中心在3年前前瞻性地应用这个平台,其实也是因为得到了来自合作伙伴海云捷迅和英特尔的帮助和支持。到底,这三方在云服务模式下,是怎样的一种合作关系呢?

“云服务模式是非常快速的发展过程。如果谁的跟进速度慢,谁就会被这个时代淘汰,因此必定需要有相应的合作伙伴一起合作。OpenStack是开源社区的模式。在我们与海云捷迅的合作过程,也充分考虑到不同角色的划分。我们自己的定位是平台服务提供商的角色,有自己的研发队伍,也有一个团队做OpenStack的相应研究和二次开发,但也需要专业队伍,我们把海云捷迅定位成软件服务提供商。这种相互合作的模式,由一个企业发展过程决定的。如果一个企业做得足够大的时候,也可以全部吸收过来,来做相应的底层架构的开发等等。” 赵琉涛说。

(图4:李华—海云捷迅首席技术官)

海云捷迅在企业应用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并敢于大胆尝试。海云捷迅首席技术官李华说,“本土企业选择新的技术进行创新特别需要勇气,采用OpenStack开放融合架构的一大痛点是会有顾虑,会担心它是否足够成熟、有没有服务支撑、出了问题有没有人帮他搞定。”

“因此,我们希望携手英特尔这类大厂商一起协作创新,有了英特尔给我们背书,可以给客户更多的信心。过去几年中,我们经过大规模的实践和验证,包括和国内大型IDC基于OpenStack E版本运营公有云,规模大概几百台服务器,跑了上万台的虚拟机,逐步消除了用户对计算架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担忧。”

“同时,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海云捷迅还要和计算中心绑定在一起,共同解决服务运营中的一些难题。比如很多客户,由于其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在与公有云平台架构结合的时候,会碰到一些问题,不能实现其目标。这就需要和计算中心或海云捷迅的技术人员交流。这个是很漫长、而且需要不断碰撞的过程,必须精确判断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系统缺失什么东西,并最终给出合理化的建议。有时,我们甚至要借助英特尔的渠道去寻求一些解决办法,因为英特尔在有200多人的OpenStack团队。”

李华表示,海云捷迅希望为用户提供的不仅仅是操作系统、中间件、IaaS平台,还包括开源的技术战略和全面的技术支持。

(图5:左起分别为李华—海云捷迅首席技术官;赵琉涛—北京市计算中心副主任;潘勇—北京市计算中心运维部经理)

结语:

目前,北京市计算中心基于OpenStack开放融合架构的云服务运营,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投资回报。

赵琉涛坦言,“OpenStack和商业软件相比,投资回报率是1:3。也就是说,商业软件可能是投入1产出1,而OpenStack是投入1产出3的回报。客户成本降50%是没有问题的。基于目前的成果,未来,北京市计算中心还将继续以OpenStack为支撑在政务云方面谋求更多的拓展。”

声明: 此文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须要保留原文链接;版权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