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9 00:00:00
来 源
无锡日报
机器人
走进无锡第一棉纺织厂近5万平方米的扬子江车间,一个有别于印象中人头攒动的纺织车间展现在眼前:435台纺纱设备轰鸣运转,几个工人脚踩滑板车穿行在车间巡视检查,放眼望去百米生产线上只有零星一两个操作工人。  生产部办公室电脑显示屏上,435台十多种型

走进无锡第一棉纺织厂近5万平方米的扬子江车间,一个有别于印象中人头攒动的纺织车间展现在眼前:435台纺纱设备轰鸣运转,几个工人脚踩“滑板车”穿行在车间巡视检查,放眼望去百米生产线上只有零星一两个操作工人。

生产部办公室电脑显示屏上,435台十多种型号的抓棉机、混棉机、成卷机、梳棉机、并条机、粗纱机、精梳机、条并机和细纱机的设备状态,则以红、蓝、黄、绿等多种颜色的横向柱形图形式呈现,这些均表明这些不同的设备分别处于开停、故障、落纱等状态。

这是一棉牵手经纬软信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打造的传统制造业领域物联网应用样本。如今,无锡制造业与物联网融合发展的例子并不鲜见。从西门子——天奇合作的数字化汽车装配线,到无锡一棉的纺织在线监控系统;从英飞凌安全芯片智能制造工厂,到银邦股份的3d打印研发项目,物联网的身影无处不在。

可是,当我们把这些示范案例放在数以万计的制造业企业以及蓬勃发展的物联网产业大背景上,“物联网+制造业”的成功样本似乎仍显得稀缺。

作为百年工商名城,又是国内物联网行业的“领军”城市,无锡在本土制造业转型发展以振雄风的过程中,本该大放异彩的物联网产业为何只在局部崭露头角?走在融合道路上,制造业牵手物联网究竟难在哪儿?

匹配度不高,本土制造业企业需向外引进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扬子江车间虽是与无锡本土物联网企业联手打造的,不过据厂长周晔珺透露,还有很多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引自欧洲。

而由于欧洲对于专利、许可特别重视等因素,这些“进口”物联网技术端口并不会向厂方开放。因此,要把不同“派别”的物联网应用集成起来,并整合在一起直观呈现给操作者,对于企业来说无疑增加了技术难度和成本。

既然如此,坐拥无锡这个物联网产业发展高地的优势,一棉为何要舍近求远?面对追问,周晔珺告诉记者,在同等情况下当然会优先选择与本地物联网企业合作,不过作为一家面向全球市场的企业,一棉在自身转型发展过程更要考虑使用全球资源以确保技术领先,所以在选择物联网合作方的时候,则更多考虑的是“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

而另一家老牌纺织企业的“物联网化”之路更能说明问题。该企业从2000年起就开始采用物联网技术及产品,为了找到适合纺织厂的物联网产品,公司辗转到北京、山西、广东等地“求助”,可谓历经艰辛。其相关人士表示,不是公司不愿意从无锡采购物联网技术,而是在无锡找不到适合的相关产品。

业内人士透露,虽然目前我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迅速,但是“拿来主义”盛行,研发创新水平暴露出“短板”,突出表现在一些核心的基础研究无人做,核心基础元器件还依赖进口。

“无锡高端传感器设计制造、综合集成服务等方面基础技术相对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差距,因此传统企业很难在无锡找到对口的物联网技术和企业。”他认为,我市物联网应用发展虽快,但在技术、定位、性能等细分方面与本土传统制造业匹配度低,造成了双方缺乏合作的内驱力。

传统企业物联网改造空间虽大,但技术困难和理念障碍困扰不少

“越是传统企业,物联网改造的空间越大。”太湖国际科技园管委会主任朱晓红认为,作为制造业传统强市,无锡拥有超过5万家工业企业,物联网改造空间巨大。“即使中小企业,也能采用物联网技术,因为智能化生产的解决方案越来越便宜,也越来越接地气。”

这虽是肉眼可见的趋势,但眼下企业购买物联网产品和应用的积极性依然达不到“爆点”。随着“柔性再造”、“互联网+”、“智能制造”、“工业4.0”等成为制造业高频词汇,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感受到,热词背后以物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成为无锡制造业智能化改造的有力抓手。

不过,尽管在交通、农业、医疗、环保、安防等领域,物联网发挥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受到瞩目,但在制造业生产过程中,对于物联网应用的价值实现还有不少企业反馈无从下手。

在中国传感网国际创新园负责科技项目服务对接与产业合作的相关工作人士看来,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于技术改造和物联网抱着谨慎的态度是正常现象。“以物联网技术改造工厂的成本和投入真的不小,因此很多企业难以承担,特别是在目前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有的企业本身效益就不好,立刻进行大规模改造风险很大。”他同时坦言,目前市场上物联网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很多中小企业主都会担忧高价买回或改造的设备能不能稳定生产,可别“赔了夫人又折兵。”

而本土制造业困扰多年的结构性矛盾也是在物联网与之结合不能一帆风顺的深层次原因。业内人士认为,直到今天多数制造业企业还在从事配套产业,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如果是靠多找几个工人敲敲打打就能做成的事情,何必要花大力气投入设备改造呢?”

信息沟通存在“盲区”,物联网嫁接本土制造业盼“红娘”

物联网与制造业可谓天作之合。

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物联网企业是创新驱动之源,二者结合,可以使得传统企业通过转型升级焕发青春;对于物联网企业来说,创新源于实践,只有在应用中才能找到更多灵感,也唯有在与传统制造业企业融合的过程中,才可能产生适合市场需要的新技术模式和服务模式。

但眼下的情况却是物联网企业“养在深闺人未识”,制造业企业“众里寻他千百度”却不知“伊人”就在眼前。

市政协相关调研报告指出,目前我市物联网专业园区在规划时主要以相关信息化企业为主,制造业企业引进并不多,因此园区的物联网相关技术成果很难在园区内消化,但靠企业自我走出去又存在信息、对接等各方面阻力和障碍,成为物联网难以嫁接本土制造业的重要原因。

唯有将信息沟通的“盲区”打通,打造物联网与传统制造业联动的产业化链条,才能推动二者走向共生共荣。基于此,一些改变正在物联网专业园区发生。

记者了解到,目前无锡传感网创新园正在集聚多方资源,打造“物联网+”专业园区,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打个形象的比喻,园区就是为物联网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牵线搭桥的红娘。”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物联网+”专业园区就是一个开放平台,一端连着园区物联网企业,他们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另一端连着以本土制造业为主,对转型升级有需求的企业。

“通过园区的‘物联网+’平台,将二者的供与需匹配到一起,一方面,帮助传统企业、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使其产品形成物联网化、智能化。另一方面,也是帮助物联网企业走出家门搏击市场,主动寻找需要服务的对象。”该负责人说。

物联网嫁接本土制造业期盼更多这样的“红娘”。去年市委召开的“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专题民主协商会上,致公党无锡市委主委高慧就曾建议由政府主导从顶层设计上提出物联网促进传统制造业发展计划,以产业集群为载体推进两大产业的交流合作。

声明: 此文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须要保留原文链接;版权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