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8 00:00:00
来 源
北京青年报
机器人
中国一位名叫小冰的姑娘最近登上美国《华盛顿邮报》,她是上海一家电视台的气象播报员,她的声音亲切、甜美,更难得的是,她不会休假,不会迟到,直播时绝对不会出现口误。小冰,她是一个机器人。  这几天有关机器人的报道还有两则,一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中国一位名叫“小冰”的姑娘最近登上美国《华盛顿邮报》,她是上海一家电视台的气象播报员,她的声音亲切、甜美,更难得的是,她不会休假,不会迟到,直播时绝对不会出现口误。小冰,她是一个机器人。

这几天有关机器人的报道还有两则,一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投入巨资研发护士机器人,它们能毫无怨言、夜以继日地照看病人,运送日常药品、医用穿戴设备,协助移动较重的医疗设备;另外一则关于俄罗斯军队,他们开发出轻型作战机器人,它可以侦察、监视,也可以开枪扫射。厉害的是,由于尺寸小,它可以轻 松放进士兵的背包。

新闻中的三种机器人各有特点:替代人、帮助人、威胁人,而且它们的“专长”正朝着优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这就引出了机器人还没有诞生就有的争议:人类研发机器人,为了什么?结果是啥?

人类许多科研,很大成分上都有着追求便利化的本能,但很多时候实现了便利,也带来负面的未所预料,比如炸药、比如杀虫剂。近年来不断升级的网络智能化将机器人快速带入人类生活和工作,人们开始注意到,当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服务于餐厅,服务员岗位可能会减少,机器人气象播报员来了,或许有一天人们真看不到偶有口误的播报员了,这一趋势或许会在不远的将来,迅速蔓延至众多工作岗位。这么说吧,如果你还没有感到威胁,原因很简单,机器人还不够发达,未来就很难说。英格兰银行调查估计,由于更新型机器人的产生,未来10到20年里,8000万美国人和1500万英国人的工作岗位将消失,行政管理类、文职类和生产制造类是可能被机器人取代的“高危”岗位。现在在韩国,机器人能将劳动力开销降低33%,在日本为25%,在加拿大为24%,在美国则为22%。在发达国家,所有可自动化的工作岗位中,目前只有10%实现了自动化。而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到2025年自动化率将达到23%。那时候,相对老机器人只能应对事先设定好的一些情况,更新型的机器人能做更多的事,能使用更新、更完善的传感器来应付意料之外的情况。机器人进入就业市场、与人类直接竞争只是时间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

研发机器人的初衷肯定是服务人,而不是跟人竞争。据考,“机器人”一词来源于捷克语,这个词在1924年的含义是“人造工人”,当时的设想比较“单纯”,就是找替手,干些苦活累活。近百年过去,机器人现在可以在地面、空中和水下进行基本的运动和操作,它们可以识别物体、绘制新环境的地图、在装配线上从事“挑选和放置”工作、模仿简单的人类活动、获取简单的技能,甚至与其他机器人和人类伙伴一起行动。但是人类越来越意识到,未来如果人类研发了能够自主思考、比人类更具智慧并有能力自我复制的机器人,那或将导致机器人反客为主、掀起革命。

于是,人类开始考虑给机器人制定行为和道德规则,比如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在他的作品中曾提出的知名的“机器人三律”:不能对人构成伤害;必须服从人类指令(除非有关指令违反第一条规则);必须能保护自己(除非这种保护违反第一条规则)——请注意,阿西莫夫对三律用“除非”进行了再界定,这本身就表明规则的困难性和复杂性,而且历史总是告诉人类,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

机器人的未来究竟会怎样?目前首先不必害怕,因为对于新技术产生的效应,人类往往会有担心,比如对核能,但往往最终是利大于弊。另外让人放心的是,可预见的未来它们一定很难“超人”。举一个例子,日本安川电机是机器人研发生产的知名企业,2014年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17%,达3640亿日元(约合30亿美元),董事长津田纯嗣认为机器人技术尽管日新月异,在一些方面机器人已经赶超人类,但它们面临或许是永远难以赶超的技能,比如手——人的手有惊人的精密性,有超过1万个“传感器”,相比之下,难以想象在机器人“手”的硬件里放置1万多个传感器。

所以,津田认为人类大可不必担心,机器人不会很快偷走人的工作。不过再请注意,津田只是说“不会很快”,机器人的未来还有很大想象空间。

声明: 此文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须要保留原文链接;版权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