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2 20:59:02
来 源
大众日报
机器人
以机器人代替人工,当整个的空间布局发生改变,企业将面临适应问题。机器人相比于人,更难适应空间的变动。有一种可能是,当外界空间布局变化时,企业朝更低端的空间布局。

机器人与人的最大差别在于:机器人不能很好适应环境和形势的变化,人则可以相应地作出调整。

近一两年,以机器人代替人工成为企业发展的热门话题。随着人力成本的增加,企业感到越来越难以承受。以机器人替代人工,虽然增加了一次性投入,但后续投入诸如社保、工资等会急剧减少,从而可以使企业获得喘息的机会。首先是广东珠三角,特别是佛山、东莞,以机器人代替人工,成为地方政府提倡的发展战略:一方面希望减少企业成本,另一方面希望借此推动经济转型。随后,富士康等大型企业也加入机器人替代队伍,据媒体报道,百万机器人将上岗取代人工。另据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一篇报告预计,今后5年, 机器人将导致全球范围内的510万人失业,数量约为中国令美国丧失的制造业岗位的两倍,而时间却缩短了一半。

毫无疑问,机器人的效率更高一些。对于一些数据管理、简单操作,机器人占有明显的优势。例如,机器人正在快速接管亚马逊的仓储中心,并在丰田和其他重工业企业中负责组装工作。据预测,未来医疗保健等领域的所有数据输入、数据监测和数据分析工作都将以机器人代替。正是因为机器人替代,AWS云计算服务成为亚马逊利润最高的业务。不仅如此,一些简单的带有个性化的工作,也有被机器人代替的趋势。世界经济论坛预计,办公室和行政人员今后5年约有5%会失业。换句话说,全世界今后5年每年都会减少约1%的办公室和行政人员。

尽管如此,还是有必要从另一个层面去看问题。机器人固然能降低企业发展成本,但成本可以短期看,也可从长期看。从短期看,企业生产什么产品、所用原材料、所服务的市场以及所面对的环境,在一定时期内,都是固定的。短期内机器人成本高,但它是一次性的,随后急剧衰减。人工成本却是持续并不断增加的投入。从长期看,企业面临的环境和自身的发展战略需要调整,机器人与人的最大差别在于,不能很好适应环境和形势的变化,人则可以相应地作出调整。譬如,当企业产品需要技术更新时,所有机器人面临更换挑战,而人则具有相应的弹性,换一条生产线,或在局部进行调整,可达到企业技术更新的目的。

企业始终面临空间布局问题。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及销售都与社会的空间布局有关。企业所处的位置,生产的产品所占有的位置和空间,销售的位置和空间,以及竞争者的位置,消费者的位置,包括政策空间的布局,都是相互联系的。以机器人代替人工,当整个的空间布局发生改变,企业将面临适应问题。机器人相比于人,更难适应空间的变动。有一种可能是,当外界空间布局变化时,企业朝更低端的空间布局。在一定情势下,这是可以的,例如,富士康不断向劳动力低成本的地区转移。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跟不上整个形势的变化,当外界不断朝高端发展时,企业还停留在原有的发展水平上。

对外部而言,企业不仅需要适应空间布局的变化,还要适应市场决定性主体的变化。一定时期内,市场具有某种决定性主体。一方面,企业要尽量适应它;另一方面,这个主体又不断变化,当它变化时,企业要进行新的适应。空间布局变化,受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影响。在政府主导发展的社会,主要受政府发展布局影响。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可预测性。同样,市场决定性主体的变化也受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从主体变化角度,它主要受企业自身发展战略以及发展需要影响。适应市场决定性主体的变化,需要企业相应地在产品布局及发展战略上作出调整。显然,机器人相比于人力资源而言,缺乏弹性,其变化的成本更高。

前一段时间,有媒体报道,受困于人工的高成本,某餐厅运用机器人服务,一时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可想而知,也吸引了不少的顾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后续的报道,则是机器人不能适应顾客及企业发展的需要,餐厅生意不断下降,机器人最终被淘汰了。这可看作是机器人性能问题,也可看作机器人本身的缺陷问题。因为即使机器人性能再强大,人的需要还是会不断调整。某种程度上,尽管机器人代替人工,具有某些优势,但它并不适应企业最终发展需要。当然,不排除一些极其简单的工作用机器人代替人工。

企业内部也有空间布局问题,随着企业不断发展,空间布局可以不断调整,通过空间布局调整,不断提高企业效率,调整企业发展战略。以机器人代替人工,从某些方面看,有利于空间转换,例如,整体性的空间转换,机器人及其流水线只要整体搬迁就可以了,不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只要不是环境太恶劣,在任何空间,机器人都一样工作。而人力资源不但要整体搬迁,还需要适应新的环境。但如果是空间内部的缩减或调整,显然,机器人存在劣势,某种程度上,以机器人代替人工,等于锁定企业的空间弹性,原先的人力资源,可以随空间变化而转换,在转换过程中,人力内部可适当进行弹性调整,机器人则不行,除非将机器人淘汰掉。

相比于机器人,工人还更能感受和适应企业内部发展战略的调整。企业经过各种转换,包括对外部的适应,会形成内部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一般来说,这主要体现在企业家身上。企业内部发展调整,是通过中下层不断落实才得以实现的。如果面对的是机器人,调整是艰难的。一方面,这些调整可能是细微的,从局部到整体的,机器人不能做到细微的和局部的调整,工人则可以。另一方面,调整的最终落实,可能意味着整个机器人被淘汰,对企业来说,这无疑增加了成本。例如,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利用机器人显然难以创新。机器人的广泛利用,会制约创新;相反,人工则可能是创新的源泉。

在政府占主导的发展环境下,机器人的利用不但是锁定发展路径问题,还会因为工人被替代,从而使整个社会运作缺乏弹性。首先是内部市场会越来越小,有人才有市场。有市场才有发展。对企业来说,可以是外向型的,产品通过外销赚取利润,但对社会运作来说,不可能是外向型的。如果大面积推行机器人替代工程,会使政府企业化,社会发展企业化,除此之外,社会没有其他事业的运作空间。其次,社会会越来越单一化。因为企业的发展被锁定,社会发展又被企业所锁定。只有适应企业运行的社会,才具有发展空间。最终来说,因为缺乏人的活动,整个社会会趋于缺少活力。

其实,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他们迫于形势的压力而不得不实施机器人替代。这说明形势本身就存在问题。一方面,大的环境在锁定发展路径。很多地方,通过最初的发展,积累了一些优势,取得了一些成果,相应地,也锁定了发展路径。在此情况下,机器人替代战略应运而生。另一方面,人力成本不断上升。人力成本上升,反映的是发展的断裂。一是发展战略与发展形势的断裂。发展战略被路径锁定,是一种低端生产路径,而发展形势则需要不断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两者存在矛盾。二是生活领域与制造领域的断裂。人的生活成本不断提高,而制造还陷入在低水平、低利润阶段,后者难以承受前者所带来的压力。这是需要我们解决的根本问题。但解决思路是否就是用机器人来代替人工呢?对此,我们必须抱有谨慎的态度。

(作者系广东省社科院副研究员)(来源:大众日报)

声明: 此文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须要保留原文链接;版权疑问请联系我们。